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出嚟啦!神的兒子!(可一1-11)

出嚟啦!神的兒子!(可一1-11

  《馬可福音》的敘事者是馬可,[1] 寫作日期在公元66-74年間,[2] 換言之,約在耶穌基督受死復活升天後約30多年,而許多目擊事件經過的人仍在生!馬可要向這群人說什麼呢?

1.      「福音」(εὐαγγέλιον)的原意是「好消息」。到新約時期,基督徒普遍用「福音」來形容我們的信仰。根據《馬可福音》一章1節,福音的主角是耶穌,他有什麼稱號?何謂福音的起頭?


2.      蝗蟲野蜜並非特殊的食物(參利十一20-23)。不過,根據《瑪拉基書》四章5-6節及《列王記下》一章8節,施洗約翰的衣著標示他什麼身分?他有什麼任務?


3.      施洗約翰是個一呼百應的宗教明星!他的工作有何成效(可一4-5)?


4.      根據《馬可福音》一章7-8節,這位宗教明星如何形容耶穌?

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________,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______。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____給你們施洗。

5.      承上題,水的洗禮和聖靈的洗禮有何分別(可一8)?水的洗禮可以赦罪嗎?這樣看來,施洗約翰所傳的是怎樣的洗禮(可一4)?


6.      參《詩篇》第二篇,「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可一11)是什麼意思?


7.      對猶太人來說,「神的兒子」可以指神所選立的王(撒下七14;詩二7,八十九26-27),神的子民,甚至行奇事的人。對希臘人來說,「神的兒子」可以指君王、神話英雄、領袖等。根據經文的記載,「神的兒子」是怎樣的?這與你心目的「神的兒子」有什麼分別?




  [1] 公元一至二世紀的帕皮亞(Papias)是使徒約翰的門徒。他印證馬可為彼得的翻譯員,將耶穌的事跡記錄下來。Papias, "Fragments of Papias", in The Ante-Nicene Fathers, Volume I: The Apostolic Fathers With Justin Martyr and Irenaeus, ed. Alexander Roberts, James Donaldson and A. Cleveland Coxe (Buffalo, NY: Christian Literature Company, 1885), 154-55。師承使徒約翰,屬第三代基督徒的愛任紐(Irenaeus)也印證《馬可福音》的作者為彼得的門徒和翻譯員馬可。Irenaeus of Lyons, "Irenæus Against Heresies", in The Ante-Nicene Fathers, Volume I, 414
  [2] 大部分學者都認同這個時間。參孫寶玲著:《馬可福音──福音之始》(香港:明道社,2011),頁12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超越私有化

《列子.天瑞》記載這樣的一則故事:
齊國的國先生非常富有,宋國的向先生非常貧窮。於是,向先生由宋國走到齊國,向國先生請教如何致富。
國先生說:「我善於偷盜。我開始偷盜後,一年就自足,兩年就富有,三年便家財萬貫了。自此之後,我還施捨鄉里。」
  向先生聽了非常高興。可惜的是,他沒有完全理解國先生「偷盜」的方法。於是他又翻牆又挖洞,凡是伸手可及的、眼睛看到的,沒有一件不探取。沒多久,他因為盜竊而人贓並獲,所積蓄的財產也被沒收。向先生認為國先生欺騙自己,所以埋怨他。
國先生問:「你是怎樣偷盜的?」向先生說出他偷盜的方法。國先生說:「唉!你偷盜的方法大錯特錯。現在我告訴你吧!我聽說天有時,地有利。我利用天地的時利,雲雨的滋潤,山澤的樹木,用於種植我的禾苗,繁殖我的莊稼,建築我的牆垣,建造我的房屋。我在陸地上取了禽獸,又在水裡面取了魚鱉,以上沒有一樣不是偷回來的。禾稼、土木、禽獸、魚鱉,都是天生的,那有一樣是我所有的?我取用大自然的東西卻沒有受災禍。但是別人的金玉珍寶、穀帛財貨,是別人所積聚的,不是上天給你的。假如偷盜它們而被問罪,還能怨誰呢?」

《列子.天瑞》指出世人應當對上天存感恩之心。這與基督信仰相似。不過,嚴格來說,基督徒是大自然的管家,不是大自然的盜賊,因為人的智慧與地球上的資源是上帝給世人的贈禮,我們只不過用憑智慧去擷取資源,創造財富而已。

上帝向祂的子民賜下十誡。第八誡「不可偷盜」,表明人對資源有合法的私有權,否則偷竊的問題就不存在。我們用憑智慧去擷取資源,也有權利去積蓄財富,以備不時之需。聖經也如此教導:「智慧人家中積蓄寶物膏油;愚昧人隨得來隨吞下。」(箴21:20)然而,聖經也清楚說明,上帝的公義,包括捐贈財物,賙濟有需要的人(詩112:9;林後9:9)。「賙濟窮人」表明公眾的得益比資源私有化更加重要。萬物都是上帝所賜的。萬物都是公有的。在上帝的國裡,所有人都有權使用大地資源,這在道德上優先於任何人獨佔的權利。

思考
1.      得貨財的力量是上帝給你的(申8:18)。天下萬物都是上帝的(伯41:11)。你運用智慧創造財富後,有沒有為你的財富向上帝獻上感恩?

2.      分享,是教會其中一個標記。你願意向誰分享所擁有的物質,甚至非物質的資源?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善良忠心 vs 又惡又懶(太25:14-30)

對象:初中或以上(已信者)
時間:一小時左右

善良忠心 vs 又惡又懶(太25:14-30

14「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出外遠行,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15他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出外遠行去了。16那領五千的立刻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17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18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19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20那領五千的又帶著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請看,我又賺了五千。』21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僕人,你在少許的事上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的事,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吧!』22那領二千的也進前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請看,我又賺了二千。』23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僕人,你在少許的事上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的事,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吧!』24那領一千的也進前來,說:『主啊,我知道你,你是個嚴厲的人:沒有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播的地方也要收穫,25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銀子在這裏。』26他的主人回答他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播的地方也要收穫,27就該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28把他這一千奪過來,給那有一萬*的。29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30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他要哀哭切齒了。』」(太25:14-30.和修)

1.        聰明人一定未雨綢繆。還有兩星期就開學了,你為此作了什麼預備?


2.        看看上文下理,耶穌提及關於末世的話題。話題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結束呢?


3.       耶穌長篇大論地說明末世的預兆之後,吩咐我們要儆醒(太24:42),和要預備(太24:44),試看下表,你認為按才受職的比喻想說明什麼?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哪一天來到。」(太25:42)
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在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太25:42-44)
惡僕的比喻(24:45-51)
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候,那僕人的主人要來」(太25:50)

相似
十童女的比喻(25:1-13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25:13
相似

按才受職的比喻(25:14-30




4.        主人分別給予五千銀子、二千銀子和一千銀子給僕人,是因為偏心嗎?他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為自己有多少「銀子」(talent)?


5.        讓我們仔細看,得五千、兩千、一千的僕人,有什麼異同?
得五千銀子
主阿,你交給我五千,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得二千銀子
主啊,你交給我二千,請看,我又賺了二千。
得一千銀子
主啊,我知道你,你是個嚴厲的人:沒有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播的地方也要收穫,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銀子在這裏。

6.        讓我們仔細看,主人的評價有什麼異同?
得五千銀子
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僕人,你在少許的事上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的事,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吧!
得二千銀子
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僕人,你在少許的事上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的事,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吧!
得一千銀子
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播的地方也要收穫,就該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7.        沒有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播的地方也要收穫」,是什麼意思?


8.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是什麼意思?

9.        根據綿羊和山羊的比喻(太25:31-46),我們的才幹要用在什麼地方?


10.   想一想,我們有哪些才幹?我應當如何用於上帝的事呢?


我的才幹
我的服事
a
我的手工藝不錯
我親手做金句生日卡送給人吧!
b
我不怕勞動
一有機會,我就幫忙搬枱搬椅子吧!
c



d



e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上帝在哪裡?

  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是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在自己的回憶錄《夜》(Night)中,描述自己在奧斯維辛(Auschwitz)集中營的經歷。當時,他與其他囚犯被強逼觀看三位猶太人接受絞刑。其中兩位是成人,他們大叫「自由萬歲」後,很快就被吊至斷氣。餘下一位是個男孩子。可能因為體重過輕,他在絞刑架上殘活半個小時,經歷漫長的痛苦才氣絕身亡。維瑟爾身後的同伴目睹此情此境,絕望地呼喊:「上帝在哪裡?」。維瑟爾沒有回答,心裡卻響起一道聲音:「上帝在哪裡?上帝就在這裡,吊在絞刑架上。」──意思說,他所相信的上帝已經死亡。

  當邪惡肆虐,不義的事情發生,上帝在哪裡?這是千古以來,每個世代的信徒,甚至無神論者都質問的問題。許多無神論者將苦難的責任推到上帝身上。他們在苦難上面建築無神論,因為在不能磨滅的傷痕上,全能又全善的上帝似乎沒有立足之地。對信徒來說,苦難帶給我們相同挑戰。《詩篇》的哀求詩,以及約伯的哀鳴,都反映出無辜人受苦是多麼的荒謬。然而我們切切不能遺忘,聖經所記載的義人,沒有一個丟棄信心。為什麼?這是因為聖經所啟示的上帝既全能全善,也關心世人疾苦。

  上帝與人休戚與共。三一上帝藉聖子和聖靈創造世界(創1:2;伯33:4;詩104:30;約1:1-14)。祂創造時間和空間,讓人居住其中,而祂自己也臨在我們的時間和空間,與人建立關係(創3:8-9)。上帝的感情與人相連。當人背離祂,終日思想的盡都是惡,祂就心中憂傷(創6:5-6)。雖然如此,祂沒有撤離世界,反積極介入,用立約的方式繼續與人建立關係(創12:1-3),多次更新這約(出20章;撒下7章;耶31:31-34),又多次用祂的靈藉眾先知勸戒百姓(尼9:30),顯明祂不離不棄的愛。末了,三一上帝成全祂的約,藉聖子耶穌基督有形體地進入我們的時間與空間,作我們的救贖者;同時藉聖靈無形體地進入活在時間與空間的人當中,感動人信靠祂(林前12:3),使眾人進入三一上帝的團契(弗4:3-6),幫助人明白祂的話語(約16:13),作我們的安慰者(約14:16),轉化人的生命(加5:22-23)。總括而言,聖父、聖子、聖靈積極關心世人,一直介入我們的時間和空間。

  對信徒來說,上帝在哪裡?上帝在天上!祂從天上觀看世人(詩33:13),但同時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34:18)。上帝在哪裡?上帝曾在十字架上!祂因為世界而受苦,甚至為世界而受苦。當我們想起歷史的創傷,我們也應想起聖子耶穌基督在殘忍的政權下降生(太2:16),又在荒謬的政權下受害(太27:22-26)。上帝在哪裡?上帝在我們的心裡!聖父和聖子差遣聖靈住在我們心裡,親自與我們同在,使我們對基督有所記憶,也對基督的再來有所期盼。


  在耶穌基督被賣的那一夜,祂應許聖靈要降臨所有信靠祂的人心裡。祂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在苦難裡,在不義中,上帝不曾離席。祂所賜的聖靈與信徒同行,醫治我們的悲痛(約14:16-29),聆聽我們的悲情,更用說不出來的嘆息為人禱告(羅8:26)。藉著祂的靈,我們有能力抵抗邪惡,消除怨恨,使不義無法在我們身上蔓延開去,並啟動我們懷著世界得著更新的盼望奮勇前行。故此,信徒面對不能磨滅的傷痕,不應單單滿足於解釋人性和歷史,也不應停留於怨憤或沮喪,倒要默想上帝的恩慈,在聖靈裡更新內心,然後帶著憐憫的眼淚,像基督一樣服事被罪惡扭曲的世界,與身陷苦難的人同行,直到主來。

20170326修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願你們平安!」

在言離道斷的年代,「你好嗎?」就如「幾時出黎食餐飯?」、「見係你,搭多條蔥送比你又點話。」、「小姐,你個頭痕唔痕啊?」一樣,失去原初的意義,成為空洞的句子。在講台上,在書信裡,基督徒用「平安!」作為問候語或祝頌語,也面臨如此的危機。當「平安」成為口頭禪,它漸漸變成習慣,徐徐矮化,與「節哀順變」、「RIP」幾近無異。

「願你們平安」(Εἰρήνη ὑμῖν)在四卷福音書出現四次,分別是《路加福音》二十四章36節,《約翰福音》二十章19、21及26節,全部都發生在主耶穌基督復活之後,都是耶穌基督向人顯現時的問候語。《約翰福音》三次記述耶穌基督的顯現,每次耶穌基督都說「願你們平安!」這是巧合,還是刻意?我不能肯定,因為這句話是普通的問候語。我不能肯定這是耶穌基督特別有禮貌,還是耶穌基督想賜平安給懼怕猶太人的門徒(參約二十19)。假如我斷言是後者,恐怕是過度詮釋了。

祝願,蘊含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人們互相祝願平安,正因為人類並不時常感到平安。主耶穌基督被賣的那一夜,主對門徒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27)此話表明,世上有兩種平安,一種來自世人,一種來自上帝,兩者有迥然不同之處。我們祝願別人平安,自己還會懷疑別人是否得到平安;相反,上帝賜人的平安,消除內心的激盪與怯懦[註]。

雖然我們無法肯定復活的主有否更新「願你們平安」的意義,但我們可以肯定復活的主賜人與別不同的平安。「平安」對門徒的意義何在?在使徒約翰著寫《約翰福音》的年代,基督徒活在黑暗和不義之中。假如基督徒矢志跟隨耶穌基督,奉基督的義為圭臬,便要承受逼害,例如被人言語悔辱,被人砌詞誣告,被人不公審判,被人用石頭打死,被人釘於十架,被人流放海島……他們懷著畏懼還是平安去面對?耶穌基督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有兩點必須留意。第一,苦難是必然,上帝不止超越苦難,甚至勝過世界。而所有信徒都因為基督的緣故,憑信心同樣勝過世界(約壹五4)。第二,「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表明,我們所嚮往的平安,必須與主耶穌基督連結才可得到。

主耶穌基督復活,表明祂是神,是神的兒子,祂裡頭有生命。初期教會的信徒懷著耶穌基督所賜的平安,不懼險阻,不畏死亡,仰望永生,四出傳揚關乎生命的福音。至於我們呢?「平安」對我們的意義何在?我們的平安成為又空洞又薄弱的口號了嗎?我們遺忘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落在耶穌基督的手裡嗎?我們被混亂不安的世情奪走心中的安穩嗎?復活的主賜下屬天的平安,我們不但在今世預嘗,也要致力與人分享。下一次,我們奉主的名互相祝願「平安」之時,懇請記念還有許多人沒有得到那真正、恆久、與世人所賜截然不同的平安。



註:按原文來看,「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是命令式。換言之,耶穌基督吩咐門徒要有平安!上文提及平安乃神所賜。如此,此話是一種宣告,耶穌基督要驅逐人類的不安!耶穌基督賜人平安的先決當然唯獨信心。於是,信心使我們的不安得以消除。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我們也去,好跟他一同死吧!」(約十一 16)

以下全文引用《聖經.新漢語譯本》,粗體字為筆者所加。

《約翰福音》第一次敘述多馬,記於十一章 16節。有人對耶穌說,猶太地伯大尼的拉撒路病了。門徒勸喻耶穌不要往猶太,因為猶太人想要殺他(約十一 8)。耶穌最終堅持要去。「於是耶穌明白地告訴他們:『拉撒路死了。 我為你們喜樂,因為我不在那裡,是為了使你們相信 。現在我們到他那裡去吧。』……耶穌來到,發現拉撒路在墳墓裡已經四天了。」(約十一 14-15、17)。由此可見,耶穌基督耽延日子,沒有去探訪拉撒路,是有計劃和目的的。據經文所說,為了使門徒相信。至於相信甚麼,使徒約翰讓它懸空,好在下文分解〔註一〕。吸引我注意力的是,使徒約翰在這段記述裡面,插入一節:「於是那稱為低土馬的多馬對其他門徒說:『我們也去,好跟他一同死吧!』」(約十一 16)此話沒有人回應他,門徒沒有,耶穌基督也沒有。從敘事流程來看,如果使徒約翰刪去此句,流程反而更加順暢。這令我產生疑問,此句的意義何在?多馬不怕死亡,是出於甚麼動力?多馬的宣告,令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有關多馬的記述,記於十四章 5-7節。耶穌說自己要離開門徒,去門徒不能去的地方(約十三 33)。多馬心生疑竇,以為耶穌所說的,是地上實實在在的一處地方。「多馬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去甚麼地方,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 5-6)精明的讀者從前一章就知道耶穌基督要離世歸父(約十三1),自然曉得耶穌基督是通去父神的唯一道路,祂是真理本身,在祂裡頭有生命。但對於多馬而言呢?多馬親身經歷過拉撒路復活,幾日前更探訪過死了又活過的拉撒路(約十二1)。還有不多時候,耶穌基督就要釘十字架了。如果多馬真的要和耶穌基督同死,他明白、相信並接受耶穌基督裡頭有生命嗎?

第三段關於多馬的記述較長,是二十章 24-29節:
24 十二使徒中的多馬,稱為低土馬;耶穌顯現的時候,他沒有跟大家在一起。 
25 其他門徒對他說:“我們看見主了!”多馬卻說:“除非我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我的指頭探進那釘痕,又用我的手探進他的肋旁,我決不相信。” 
26 過了八天,門徒又在屋子裡,多馬也跟他們在一起。門是關著的,耶穌來到,站在他們中間,說:“願你們平安!” 
27 然後對多馬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把你的手伸過來,探進我的肋旁。不要懷疑,總要相信。” 
28 多馬說:“我的主!我的 神!” 
29 耶穌對他說:“你因為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就相信的人,有福了。” 

許多人說多馬是多疑的人,比其他門徒不濟,我卻不認同。信耶穌基督能使人死而復活是一回事,信耶穌基督能使自己死而復活是另一回事。在舊約,以利沙曾叫婦人的兒子復活(王下四18-37),甚至死人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也活過來(王下十三21)。拉撒路復活最多只能說耶穌基督是偉大的先知。然而在舊約,從來沒有一個人有能力令自己死而復活,因此多馬的懷疑非常合理。耶穌基督向門徒顯現,多馬沒有在其中。別人對多馬說他們看見主耶穌基督,他卻斬釘截鐵地說:「我決不相信」,除非達到兩個條件。第一,看見主。第二,摸得見釘十字架的痕跡。根據經文所說,多馬的兩個條件,只達成第一個,多馬就宣認耶穌是主,是神了。可見,他和其他門徒不相伯仲,信心都是憑著眼見。

最後一次有關多馬的記述,是《約翰福音》二十一章2節。耶穌基督在提比哩亞海邊向多馬、彼得、拿但業、西庇太的兩兒子,以及兩位門徒顯現。祂三次呼召彼得,指示他如何死,好榮耀祂(約二十一19)。多馬是沒有對白的大配角。耶穌基督在這邊廂呼召彼得,祂還要呼召多馬嗎?耶穌基督也要指示這位曾經與彼得一樣,豪邁地許下與耶穌基督同死之諾言的大傻瓜嗎?[註二]耶穌基督要求多馬以死亡去榮耀祂嗎?經文沒有交待。

曾幾何時,我們可能為了一些人或事而情緒亢奮,甚至置生死於不顧。到真實地認識主耶穌基督後,我們知道過去的豪情壯志,其實多麼膚淺和可笑。有關多馬的記述,配合基督第二次呼召彼得的記述,可以提醒我們兩件事。第一,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是呼召人為他死。復活的主殺死老我,然後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從此,我們的生死觀更新改變。從前拼死也要維護的東西,今日嗤之以鼻。第二,基督徒有「死就死吧」的衝勁,不單憑情緒的激動,也建基於耶穌基督的確受死和復活的實在(reality)。「耶穌說:『我是復活和生命。』」(約十一25)。祂否定了(negate)死亡,也否定老我,使我從今以後活著有新的意義,死亡有新的價值。

在初期教會,「基督徒」是個污名,任何人自稱為「基督徒」,政權就會不問情由逼害〔註三〕。在使徒約翰的年代,「復活」是初期教會信徒付上血液去堅守的教義,也是堅守基督徒身份的動力。初期教會基督徒為主而活,他們的使命是榮耀神,永遠以祂為樂,所以無論是生、是死,都要讓基督在他們身上照常顯大。過去的基督徒如是,今天也應如是。具體來說,是不論任何情境,都要為主而活,表露以下高尚的情操:孤單中倚靠,患難中堅忍,歡樂中節制,困乏中憐憫,憤怒中溫柔,混亂中站穩......這種生命才算是真生命,才算是豐盛的生命。

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相信神的兒子基督就是耶穌,並且使你們相信了他,就因他的名得生命。 (約二十31)

我來了,是要使牠們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約十10)

「我信復活」。對我來說,這不獨指肉體死後的復活,也指靈性上的復活!讓我們與多馬也去,好跟基督一同死吧!



註一:至少包括,相信活著信祂的人,必永遠不死(約十一 26),信祂是基督、神的兒子、將要臨到世界的(約十一27 ),信祂的人必看見祂的榮耀(十約一40),信祂是天父差來的(約十一42)。

註二:多馬曾說:「我們也去,好跟他一同死吧!」(約十一 16)彼得曾經說了一番可以與多馬較量的豪情壯語。「彼得說:主啊,我為什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約十三 37)。如果多馬的語句組合是,「 A。B !」;那麼彼得的語句組合是「 -A?+ B!」。藉著問句與否定,彼得與多馬說了類似的話,並在語氣上加強了。彼得的宣言立刻遭到耶穌基督否定,那麼多馬呢?

註三:Justin Martyr, First Apology III.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

《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飽足也好,飢餓也好,豐富也好,缺乏也好,我都得了秘訣。」(腓四12.新漢語譯本)

  蘇軾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意思是,自古以來能成就大事的人,不單有超凡的才能,更必定有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意志。在《腓立比書》,我們可以發現保羅雖然因為傳福音而受捆鎖,但是他堅持信仰,以致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都曉得他被囚是為基督的緣故(腓一13)。不但如此,他雖然活動自由受到限制,但是他沒有放棄牧養,即使未能親身到訪腓立比,仍著寫《腓立比書》教導和激勵千里之遙的弟兄姊妹。這位面對重重困難的宣教士,如何突破艱難,保持信仰的活力?其中一個秘訣,就是保持喜樂的心!《腓立比書》處處洋溢喜樂的信息。保羅滿心喜樂的原因,至少有八:一、弟兄姊妹忠於使命,同心合意興旺福音(腓一4-5);二、基督的名字被傳開(腓一18);三、確信自己必蒙拯救(腓一18-19);四、信徒在神裏面心意合一(腓二1-2);五、有機會為主殉道(腓二17);六,得見掛心的弟兄姊妹(腓二28);七、有主的同在(腓三1,四4);八,信徒之間有深厚的情誼(腓四10)。由此可見,保羅為福音、為基督、為信徒、為自己,實在有許多喜樂的理由!

  《腓立比書》提及的「喜樂」不是指霎時的情緒亢奮,卻是持久的安寧、滿足和穩妥。這種「喜樂」令人不會過份憂慮,使人適應任何處境,不因身體限制,不受環境窒礙,不被物質羈絆。對保羅來說,無論是生是死,都有使他喜樂的理由。可以說,他的信仰是穩賺不賠的:活著,可以貢獻自己,服事他所思念和疼愛的弟兄姊妹(腓一24);死了,即是完成地上的使命,息去勞苦,與主相親(腓一23)。

  基督教教育家高炘,曾列出六項成熟的基督徒的特質,其中一項就是能從容應付人生問題。保羅不論生死禍福,都有持久的安寧、滿足和穩妥,表明他信仰成熟。我們如何得著這能力?保羅清晰說明,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甚麼情況我都能應付。」(腓四13.新漢語譯本)藉得留意的是,保羅的意思不是「靠著上帝賜給我的力量」,卻說「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上帝」,表明人單純憑意志力和決心,不能獲得內在的改變,惟有上帝的恩典,我們的靈命才變得成熟。這樣看來,驚濤駭浪不是偉人的搖籃,上帝才是。

  根據教會傳統,信徒在預苦期靈修、禁食、禱告、默想,就是藉著安靜、節制等外在的屬靈操練,開放我們的內心,讓上帝把祂的豐盛帶進我們的生命中,使我們的信仰更趨成熟。這些操練本身沒有道德價值,正如控制體重的人也曉得禁食,但並非人人都因為禁食而有強韌的心靈。只有我們在屬靈操練裏,將注意力集中在基督身上,讓上帝接管我們的內心,我們才會產生屬靈的美德,不僅僅是喜樂,還有仁愛、和平、忍耐、恩慈……(加五22-23)。
  

  弟兄姊妹,我們能從容應付人生問題嗎?我們的情緒會過份受到外在環境而拖累嗎?我們有持久的安寧、滿足和穩妥嗎?讓我們靠著那賜給我們力量的,一同乘風破浪!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神聖的時刻

構思婚禮崇拜程序有感:

人生第一場正式的戀愛和婚姻教育,是我導師的婚禮。那時,我有份於詩班獻唱。我還記得,那時我們獻唱的詩歌,叫《神聖的時刻》,而我是個男高音(tenor)。

《神聖的時刻》(網上找到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zcdKk5d1yM
神聖的時刻,榮耀主宏恩,感激配合兩心為一。
神聖的時刻,同頌讚神恩,求讓倆心永互印­。
輕聲笑著說願意,今生相愛相靠依,
愛浪有風波,相處存迷惘,
緊記著曾共訂一生,過一­世。
神必看顧著這份愛,人不可分隔主同在,
愛亦有痛苦,深信神看顧,
讚頌主恩惠豐富

分部合唱的奧妙,在於眾人性別不同、音調不同,異口異聲,聽進去卻和諧悅耳。同樣,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雖然性別不同、個性有別、習慣迥異,但仍然可以心相契合,和諧一致。家庭如是,朋友如是,團契如是,婚姻亦如是。這怎能做到?

一定是靠愛心了!許多人以為,愛心有神奇的魔力,可以促使人改變,也可以化解彼此的差異。以下台詞,潛藏這種思想:

「我好愛你,如果我有咩你唔鍾意既,我願意為你改。」
「如果你愛我,你就應該為我設想。」
「你唔係連咁小小既要求都做唔到。」
「成日都係我就你,你可唔可以就返我一次?」

顯而易見,上面的愛,都是自私的愛,是吞沒對方的「愛」!與其說二人相愛,倒不如說其中一人專愛自己。神的愛卻不一樣!耶穌基督為世人的緣故,甘願降卑,無條件向世人送贈神樂意饒恕人的禮物,分享祂裡頭的永生。祂沒有專愛自己,反倒捨己。神吩咐我們,要以捨己的愛去愛我們的親人、鄰舍、仇敵。基督徒夫婦亦應當以基督的心為心,互相捨己,為對方而活。

二人相愛,彼此之間除了情感的需要和親密的需要,亦要求互相承諾。《神聖的時刻》提到的愛,集中於承諾,並提及神的保守能使二人的關係變得穩固。我信神的保守在人的實踐裡。雙方若以神的愛真真實實地為他人而活,必能以神的愛縫合二人不能調和之處。可以說,神的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強力黏合劑。

神的愛在耶穌基督裡彰顯。我刻意挑選《何處有仁》,目的就是如此。在婚禮裡,我們不希望高舉人間的愛,我們盼望神的愛被高舉!當神的愛正確地在婚禮宣揚,婚禮就變成神聖的時刻。願神得榮耀!願萬民崇敬祂!阿們!

《何處有仁》(泰澤原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48WVra9ww
何處有仁,何處有愛,何處有仁,上主必常在。
1. 主耶穌祢的愛,使我們聚在一起。
2. 耶穌基督祢的愛,是人生的至寶。
3. 我們要彼此相愛,像上帝愛我們。
4. 上帝慈愛在耶穌裡,帶來永恆喜樂。
5. 上帝慈愛在耶穌裡,永遠無窮無盡。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上帝是我們的盼望

西西說《我城》是她寫作路上的一個轉捩點,是他脫離存在主義風格的標誌,對於人性和社會多了童真與盼望。同樣,我過去常形容自己是個悲觀主義者,不信任人性,也不信任社會,但現在對兩者多了些微希望。

世界無疑是淌渾水,又齷齪又黏稠。然而神仍然深愛世界。祂藉耶穌基督闖入人間,宣揚屬天的盼望,成為黑暗中的曙光。爾後將祂的義託付給我們,叫我們傳揚出黑暗入光明的盼望。於是,自初期教會起,神藉著信徒宣揚祂的義,干擾世界的「秩序」,而信徒被視為「攪亂天下」的百姓(徒十七6)。

我們是不義的人,又活在不義的民中。但是我們應當對世界心存希望,不是因為我們可靠到一個地步能被寄予厚望,卻是因為我們裡頭的真理是我們的盼望。誠如保羅所說,我們這些臭皮囊,盛載了神莫大的能力,成為基督的僕人(林後四7)!遺憾的是,真理的敵人,往往不是魔鬼,卻是信徒。因為許多信徒扼殺真理的其中一個要旨,就是盼望。

聖靈藉著保羅說:「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林後四1)。神將福音及福音帶來的盼望送贈我們,這個盼望不獨指身體復活,也指人類在現世從罪惡中轉回,社會在現世因為一部份人類得贖而稍微轉化。倘若我們輕看福音的大能,又消滅福音所帶來的盼望,且丟棄我們的使命,我們比不信的人更加可憐。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我城》-西西

  「有一次,班主任和他們一起去旅行。大家在草地上圍著她談話。班主任說,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  「於是,阿髮有了兩個願望。那是在鬧鐘響了之後,放下作業薄的時間內寫下來的,記了在一本拍紙簿內。她的願望,其中有一個和阿果相同,它們是:  「一、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二、將來長大了要創造美麗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