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信仰的嫁接

信仰的嫁接

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是法國哲學家尼古拉斯.波瑞奧德(Nicolas Bourriaud1965~)於1998年正式提出的新藝術理論。這種美學的理論和實踐,在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其發生的情景,而不是獨立存在的藝術品或侷限於封閉的空間[1]。觀眾可以與藝術家、藝術品或其他觀眾互動。而藝術因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得以成全。[2]

最近我到台北巿立美術館參觀「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其中一項關係美學展品「織物的回憶」令我難以忘懷。這項展品展出24個用緞帶綁好的木盒,分別收納24件具特殊意義的織物,以及說明與那織物有關的回憶文字。觀眾進入展覽廳後,可以解開禮物盒,觸摸別人珍視的織物,閱讀別人難忘的回憶,然後將禮物盒還回原狀。透過這項藝術,觀眾因為一件織物而與本來素昧平生的人結連。雖然物件最終歸回原狀,但觀眾離開時並非一無所獲,而是分嘗一段本來只屬於主人的回憶。

這項展品讓我想起聖道和聖禮。我們信仰並非憑空而生,而是嫁接於別人的歷史(羅11:24)。聖經就像上帝給世人的禮物盒,裏面包含上帝創世的敘事,人類墮落的經過,上帝透過揀選亞伯拉罕及其後裔展開救贖計劃的事蹟,以色列人由立國、亡國、被擄至歸回的歷史,上帝之子耶穌基督降生至復活的始末,初期教會成立及其發展。這些本來不屬於我們的往事,與我們何干?原來,我們閱讀聖經,就像打開一個裝滿回憶的禮物盒。當我們合上聖經,這些本來不屬於我們的歷史,便成為我們記憶的一部份。這些歷史塑造我們天國子民的性格,正如中國5000年歷史是中華民族共同性格的基礎。我們千萬不能輕看聖經中的歷史,因為它們是信仰的軸心,其餘的詩歌、箴言、禱文、道德教訓和教義反省等,都必須放在所屬的敘事情節去理解,才發揮作用。

聖禮同樣是信仰的嫁接。當我們領受聖洗,我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死亡、埋葬和復活(羅6:3-5)。當我們領受聖餐,我們與門徒一同分享基督的生命,並且重申祂與我們所立的聖約(路22:19-20)。凡憑信心領受這兩項聖禮的信徒,都因為上帝的恩典而罪得赦免,並且因為生命連結於基督而得到更新和轉化,成為忠信、感恩、樂於見證主、有終末盼望的門徒。

關係美學讓藝術品因為觀眾的參與而得以成全,又讓參與藝術的人成為擁有藝術的人。同樣,上帝透過聖道和聖禮與我們建立和維持親密的關係。藉聖道和聖禮,基督擁有我們,我們也擁有基督。當我們認真閱讀聖經,認真參與聖禮,我們就與上帝結連。倘若我們周而復始地閱讀聖經和參與聖禮,仍然一無所獲的話,我們應當躬身自省。


[1] A set of artistic practices which take as thei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oint of departure the whole of human relation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rather than an independent and private space. Nicholas Bourriad, Relational Aesthetics (Dijon: Les presses du réel, 2002), 113.
[2] 例如,Felix Gonzalez-Torres為了記念他因愛滋病而身故的朋友,展出一堆重量與他朋友一樣的糖果山,讓觀眾隨意拿走其上的糖果,以此紀念他朋友的身體因為疾病而日漸消瘦,並同時與觀眾分享他與朋友所曾經歷的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