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我看《音樂人生》--沉迷第八藝術第四回

  一個香港音樂天才的成長傳記。黃家正就讀拔萃,十一歲已遠赴捷克與專業樂團合作。影片跨越六年時光,描述恩師羅乃新對他的啟迪,刻劃同學及兄妹間的矛盾,還有父子從關愛到咬牙切齒之情,發現天才的終極目標,原來是做一個「人」。




  看記錄片,就是看導演如何透過拍攝和剪接,將事實拼湊成為一個或多個主題。這些主題以電影作為媒介,表達出導演對事實的理解與分析。

  觀眾從《音樂人生》中,可以重構黃家正其人。本片大部份取材主角十一歲和十七歲的生活片段。從影片可見,黃家正是一個音樂人才,自五歲起開始學音樂。他有自知之明,他說過:「人人都可以成為黃家正,祕訣在於有否遇上Nancy Loo。」顯示他不認為自己單靠天份取勝。由於沒有證據顯示黃家正天賦卓越,但有證據顯示他勤於練習,所以我不認同影評中天才之說。

  電影的初段即表明,主角從小的願望是想成為一個human being。何謂human being呢?人類?他現在不就是人類嗎?事實上,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要明暸人類生存的意義,不願渾渾噩噩地過人生,要過一個有意思的人生。他說他學習音樂開始便思考人生。他認為音樂可以帶給他生命的意義,也可以表述他的內心世界。他說:「人要先成為一個human being,才可以演奏出真正的音樂。」以我理解,這就如演員一樣。演員先要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將各種情感倍大縮小,拿捏妥當,就能掌握角色,演活一個虛構人物。黃家正熱愛音樂。認為音樂可以帶給他人生的意義,令生命變得更完整。他努力教育後輩同儕,渴望別人像他一樣,可嘆別人不知所以,只為競爭獎項而學習音樂。

  十一歲時的黃家正受訪時,問:「世界為何會有人類?」,「如果沒有人類,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嗎?」等問題。他好好思想過,並且有了自己的答案。他的父親十分驚訝。因為他父親這輩子從來沒想過這些問題。他說:「小小年紀的孩子怎麼思考起人生來了?」說著說著,黃家正哭了。哭甚麼呢?可能是不被了解,可能是想到人類的悲哀。然而影片沒有再交代下去。

  千古以來,人人都在問以下問題:

  我是誰?
  我存在嗎?
  我對「我」的印象,與別人對「我」的印象,肯定是不同的,那麼哪一個「我」才是真我?
  我為何而活?
  世界為何出現人類?
  如果沒有人類,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嗎?
  既然人終究難逃一死,那麼我有何理由要求生?
  如果這個世界有善良的神,為何世界充滿痛苦?
  善與惡是如何定義的?
  如果宿命論是正確的話,那麼我所謂的自由也算是自由嗎?
  如果上帝是完美的話,那麼為何他要創造一個不完美的世界。
  如果……

  這些問題不只哲學家會發問。我在初中時,早已想過,並有了一套令人滿意的答案。起初我還以為自己「老積」。原來我與年輕的黃家正都經歷過相同的日子。我想,我們拒絕膚淺,渴望尋求真理,才思考人生。

  最後,有趣的是:在影片的終段,主角評論他父親因為外遇而與妻子離婚。主角說:「他不配做human being」。由此可見,主角眼中的human being是在一套道德倫理框架之內的。

  本片片名《音樂人生》。「音樂」只是一個載體,本片真正要表述的,是人生。片中帶出的課題包括:人生的意義。思考的困局。靈魂的拷問。父子情的轉變。現實與理想的差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蒼涼。曲高和寡的悲哀。

  十七歲的黃家正,看透人生卻未看通人生。總括來說,正如恩師所說:「音樂成就他的夢想外,還有那揮之不去的陰霾。」又誠如宣傳海報所見,劇院內,十七歲的黃家正,獨坐劇院若有所思,低頭無語。

  寂寞……是十七歲的權利。

  本片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最佳音效。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我看《9》--沉迷第八藝術第三回

  2005年,新進導演Shane Acker憑自編自導自製十一分鐘的動畫短片《9》,榮獲提名2006年第78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此片雖然落敗,但良駒巧遇伯樂。著名鬼才導演添.布頓(Tim Burton)賞識Acker,與其他三人監製,欽點Acker拍攝加長版《9》。電影於2009年9月9日上畫,共79分鐘。

  《9》(2005)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5IQcMeNh7Hc

  加長版《9》的故事延續短篇。場景是一位科學家創造了高等智慧的機器人,我們姑且稱之為Brain。但由於Brain只是機器而沒有人性,所以被一些有壞心腸的人類利用作戰爭。後來機器人叛變,人類與機器人大戰,所有人類滅亡。創造Brain的科學家為了彌補過錯,在人類滅亡之前,創造了九個由麻包袋做驅體的小機器人,並將自己靈魂的各個部份注入當中,期望這些麻包機器人能拯救世界,延續生命。他臨終之前說:「We had such potential. Such promise. But we squandered our gifts. And so, 9, I am creating you. Our world is ending. Life must go on」

  故事說「九」甦醒了。他對所有事情一無所知,他巧遇其他同類,亦遇見一些追殺他們的機器人,並因為好奇而喚醒了沉睡多時的Brain。Brain醒後,製造幾個機器獸追殺麻包機器人,而好幾位麻包器人都壯烈犧牲,他們的靈魂都被Brain吸收了。倖存的麻包機器人漸漸得知事情的始末,決意釋放遇害者的靈魂,最後毀滅Brain。故事結束時,綠色的亡靈升上雲頂。雨水悄然灑下。圓渾的水滴降在地上,每一顆都蘊含著綠色的物質,形似亞米巴。這時,「七」問「九」:「Whap happens next?」「九」回答:「I'm not sure. But this world is ours now. It's what we make of it.」

  總括來說,故事內容極奇簡單,就是一群有靈魂的機器人,對抗沒有靈魂的追殺者。過程中,幾位同伴犧牲了,但是最後有靈魂的機器人獲得勝利,世界重獲生機。勝利者在新世界裡重新開始。劇情簡明,但仍有許多不解之迷,這裡不贅談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角式破壞Brain的大本營之後,各人鬆一口氣。他們在外邊找到黑膠碟和留聲機,播出Over the Rainbow一曲。這時他們以為事情告一段落,玩的玩,笑的笑,遠眺夕陽的遠眺夕陽。怎料,在歌曲播放之際,Brain從頹垣敗瓦中杳然踏出來,再次襲擊他們。雖然誰都能想到Brain無咁易死,但電影妙就妙在運用Over the Rainbow一曲。

  Over the Rainbow是美國電影《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1939)的主題曲,榮獲當時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亦風靡當時的西方世界。至今令人一聽難忘,故被選為百年金曲之一。這曲用婉轉浮弱的女聲唱出,就能拖慢影片的節奏,令人在紛雜擾亂的環境之中透一口氣,心懷盼望。不過,人人皆知Brain死不了,唯主角如在夢中,危機謐然漸現,處處皆可成為殺機,這就是劇力逼人之處了!

  妙用Over the Rainbow的電影不多。《9》未能令人拍案驚奇。最最為值得一讚的是吳宇森導演的《奪面雙雄》(Face/off)(1997)。片中一個小孩子被套上耳機,在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險境中穿插,但觀眾只聽見Over the Rainbow一曲,再加上吳導演運用港式槍戰常用的特慢鏡,營造出「暴力美」,為金曲創造另一重層次。



  還是說回劇情吧!機器人與人類大戰是電影中常見的題材。通常這題材,可以讓我們探討甚麼課題呢?其實不外乎討論人類與機器的分別,再具體來說,是談「人禽之辨」。

  人禽之辨,古人談過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道德觀念而且付諸實行。《孟子.離婁》中,孟子曰:「人之所以於異於禽器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認為人類與野獸分別甚少,但其中最大的分別在於仁義。如果用近代語言來說,仁義就是道德倫理了。帝舜明察事物與倫理,格物致知以致國治天下平,所以被稱為明君,留芳百世。這種仁義,並非刻意模仿去行,而是從心底裡發出自然而然的行為。

  Brain具智慧與創造力,但缺乏靈魂,所以沒有人性,只能像野獸一般四處破壞。麻包機器人則被注入靈魂,身體雖是用機器造的,但各有性格。雖然彼此之間因價值觀不同而有衝突,但都愛惜生命。電影裡,「一」認為「二」太老太弱,推他出去險境,最後令「二」犧牲了。「九」為此咬牙切齒,這就是道德和良知了。按「九」的道德價值來看,「一」是個冷血和自私的人。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犧牲別人。不過到了危急關頭,「一」居然代「九」身先士卒,自我犧牲。由此可見「一」是個矛盾的人。這種矛盾不令我出奇,因為這正是人性。

  我相信人皆有惻隱之心。然而人既想行善,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吞沒良知,不能行善。我們既知道甚麼是善,那麼固然知道哪些是不夠善,亦知道哪些是惡。善惡之辨,我稱之為道德。排除環境因素和天意,心中蠢蠢欲動想行惡而不行善的動能,我稱之為罪性。而善惡之爭,則是人類千古以來未曾攻克的戰鬥。

  有人說善與惡是人類自己定義出來的。也有人說善惡只是相對,不是絕對!然而,這世界必須要有絕對的善與絕對的惡。如果善惡之分只是人類自己定義的話,那麼下次我搶了你荷包裡的一千大元時,不要責罵我。事實上,我們都曉得貪心是錯誤的。因此,值得思想的是:既然我們知道「貪戀別人的財物」是惡的話,那麼「惡」這概念從何而來?

  也許人與禽獸最大的分別,在於行善的願望與為惡的本能。我不甘於與野獸並列,所以我對善與惡是有我的標準。每個人的標準不同,但你不可標籤我是道德佬。Thank you。

  人禽之辨這題材,可套用至所有人類與非人類關係的電影,即人類與ET,人類與外太空生物,人類與基因特變生物,人類與喪屍,人類與動物,人類與人魚,人類與卡通人物,人類與…

  如果想從人與機器人的電影中探討道德倫理的價值與複雜性,較近期的影片中,我建議看《智能叛變》(I, Robot),此片解釋倫理為何超越簡單邏輯。當然,有空的話,最好看看原創者科幻小說大師Issac Asimov的作品。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我看《2012》--沉迷第八藝術第二回

  《2012》是典型的美式災難片。

  美式災難片通常有幾個元素,已成為一套公式:
1. 大美國主義
2. 由黑人做美國總統,並且必定會發表一場全美講話,全美雖在混亂之中,但必安靜敬聽。
3. 美國自由神像可以不倒塌,但國會大廈一定要倒下來
4. 親情、友情、愛情抄埋一碟
5. 政治陰謀論:有人發現世界末日即將到來,但政府設法隱瞞
6. 眾人反應皆不同:有人訴諸信仰,有人訴諸命運,有人竭力求生,有人坐等天機。
7. 盼望:結局是,只有一部份人生還,當一切安定後,他們懷著盼望重新開始。

  《2012》以瑪雅文明的曆法為楔子,說明末日於2012年到來。這末日不是殞石撞擊,也不是外星人襲擊地球,而是地球海陸版塊大執位。於是世人飽受火山爆發、地震和海嘯的影響。

  本片災難特技極奇浮誇,大大滿足了入場觀眾的期望。然而有些劇情實在無須重覆,例如飛機在地裂之前趕及起飛的兩幕。這橋段一次就已經足夠,再多一次就是多餘,令難以致信的劇情顯得更加難以致信。

  為了特技而犧牲劇情是意料中事,沒想到這電影將劇情完完全全地犧牲了。電影就如小說,因應篇幅長短而表達若干個主題,不能貪心。短短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如果能夠帶出三個清晰的主題,已經是很理想的了。但是《2012》將親情、友情、愛情、倫理、社會公義等課題大雜膾之後,恕在下蠢鈍如豬,我實在梳理不出有何重心思想。

  不管如何,只要稍稍思想一下,總能找出幾點。至於是否電影的重心,則見仁見智了。例如:
  一個自私的有錢人常常罔顧別人。他千方百計保留自己的生命,但到生死關頭,他犧牲自己(不管是有意又好,不小心  失足致死又好),終保住兩個兒子的生命,帶來幾點諷刺。
  在生命的關頭,一個父親放下執著,致電向自己的兒子道歉。
  為了拯救眾人,有人願意肯冒險犧牲自己的生命。
  在兩個只能活一個的情況下,我們有何準則去判斷誰更有資格活著?
  在拯救文化的工作上,我們有何準則去判斷一個文化產物比另一個更加值得保留?

  以上的倫理道德課題,實在了無新意。然而,本片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被導演和編劇錯過了。例如我們承認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同等的價值,但是災禍一到,我們為何會選擇讓婦孺先得著生機?又例如:劇中意大利總統選擇靠信仰面對災禍。但事實說明,有信仰的人與無信仰的人都要面對相同的災難,那麼這信仰還有價值嗎?另例如:捨生而取義,以及捨義而取生的人中,有誰能說清對錯?再例如:人終究難逃一死。既然如此,我們又為何竭力保住自己的生命?

  不過我也明白,如果想從藝術角度去分析《2012》,實在有點不公平,因為《2012》只是為滿足大家的視覺神經而拍攝的。如果我們可以用藝術角度賞析這電影,那麼 0靚 模亦能登大雅之堂。

  如想從災難片中一窺倫理與人性,我建議大家看經典之作:the Poseidon Adventure(1972)。此片順道探討「信心」的課題。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我看無名劇社《黑夜彩虹》

  「掩飾,不如不掩飾;再不怕讓別人看到傷口了;受傷有甚麼可怕的?」


  最近看話劇《黑夜彩虹》,重溫我的生活之道。茲分享如下,順道回應朋友的智慧之言。





  故事大綱:生活如是這樣過,人大了,人生路上的抉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放下」更是一個學問;一個自我挑戰。當幾個擁有相似背景的租客相聚在一起的時候,心中的結能否解得開?包袱又能否放得低?

  Icy由英國回流返港,搬進西貢村屋 - 彩園重過新生活。在這兩層的村屋內認識了一群年紀相若的住客,簡單的個體,有人輕鬆面對、有人欲哭無淚、有人原地踏步,眾人生活既美麗又寂寞。彩色的世界沾上黑色,褪不下,生活可以怎樣過?

  角色表:

  白雪暇 - Icy (女):24歲,結他導師。性格純真,由英國回流香港一心想重新生活;心中有一道難以磨滅的疤痕。

  洪溢 - Summer (男):26歲,中學體育老師。水藍的情人,為人大情大性,有份孩子氣,卻不夠心思細密,很多時顧及自己而忽略他人。

  水藍 (男):26歲,專欄插畫師。Summer 5年的情人。薄有名氣,卻是一個毫無信心、悲觀的人,對愛情如是、對事業如是。

  薛紫微 - Violet (女):26歲,cafe駐場塔羅師,溫文,心思細密。對塔羅、花茶很有研究。靠塔羅牌決定自己的人生,渴望找到一個可以交心的對象。

  夏橘樹 - 阿樹 (男):24歲,自由撰稿員,害怕寂寞,常找一個伴侶可慰藉心靈,但戀愛期總過得不長久。

  黃朗晴 - Yellow Wong (女):28歲,朝九晚五的政府公務員,廚藝了得,性格樂觀,時常發放正能量。有一個要好的男友,在杜拜公幹,唯有等候他回來。

  陸正楊 - 陸叔 (男):32歲,輔導社工,性格成熟,喜和人談心事,但心裡放不下離世的妻兒,寧與星空作伴思念他們。

  楊愛莎 - 愛莎 (女):27歲,包租婆的女兒,性格爽直,有四處旅遊的夢想,卻因交通事故令夢想不能成真,放棄夢想只留守在西貢。

  形體演員及歌者 (男):Icy夢中遇見的東西,卻又在生活中存在,負能量的釋放者。





  不評劇本,不談導演,不談演技,不談鋪排,只談角色。

  小黑,代表主角驅之不散的夢魘,具現化後,在觀眾眼前活靈活現。他們說:「世界只係充斥住黑色。黑色係無處不在,黑色常在你心。」短短兩句,「黑色」二字出現三次。

  黑色,是生命中的黑暗面。人生充滿挑戰、遺憾、不幸。人會對自己失望,會對身邊的人感到失望,也會對社會失望。一切天災人禍以及不如己意的地方,就是生命中的黑色,其名又稱為「逆境」。我們不能避免逆境。往事不會消失,只是暫時記不起來。加上後來的沖擊,令黑色揮之不去。有時黑暗如蟲竄動,令你無法釋然。午夜夢迴又好,人潮洶湧也好,黑暗如影伴隨,奪魄消魂。

  彩色,則是主角生命路途上遇到的朋友。他們各自在黑暗的生界中苟延殘喘,但是併起來,卻能製造繽紛的色彩。

  主角面對艱難。他起初選擇逃避,不肯面對現實。他跑到新地方,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怎料黑暗不時湧現,幾乎吞沒他的靈魂。不過,他終於想通了。他沒有否定黑暗長存,但他亦知道彩色常在。於是他決定欣然面對黑暗。他選擇返回傷心之地,好好處理黑暗,並且感謝生命路途上一直支持著他的朋友。

  黑夜彩虹。到底,是彩色世界被黑暗吞噬?還是黑色世界抹上一道彩虹?這視乎你如何去看。

  我認為「世界只係充斥住黑色。黑色係無處不在,黑色常在你心。」這話半真半假。這世界不存在完全的黑暗,也不見得有完美的白色。人生不是童話,現實是殘酷的。與其自欺欺人,我選擇擁抱黑暗,珍惜生命中的繽紛。這才是有血有肉,堅韌不撓的人生。

  黑色,畢竟只是一種顏色。根本不可怕。更何況,我們是光明之子,能將黑暗化作光明。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現實之荒誕Absurdities in reality

  吾日三省吾身。生活反思三十則如下:

1. 香煙是合法的毒品。
2. 銀行是合法的高利貸。
3. 加一服務費是強制收費。
4. 內衣褲可以比外衣褲更加昂貴。
5. 一件貨物減價至五折,仍然有利可圖。
6. 說恭喜發財的人,並非真心祝願別人發財。
7. 許多人妄想民主能解決一切問題。
8. 許多人妄想愛情能解決一切問題。
9. 我們任由商人剝削貧窮人,稱之為自由市場。
10. 我們容許人去用言語污蔑他人,隨意發放淫穢低級的書刊,稱之為言論自由。
11. 人權主義者罵別人是「道德佬」的同時,卻忘記自己也是個「道德佬」(道德佬 = 道德捍衛者;人權 = 普遍人承認人人皆可享的權利)。
12. 高舉言論自由的人,為甚麼摀住我們的嘴巴,大喊沒有言論自由?
13. 責備別人霸權的人,為甚麼縛住我們的手腳,大喊我們霸權?
14. 大聲疾呼被歧視的衛道之士,我們甚麼時候歧視你了?
15. 環保份子不知道何謂「環保」。(環保 = wise use of resources)
16. 常常抱怨沒有人愛自己的人最可憐,因為他連自己也不愛了。
17. 常常抱怨親友不關心自己的人,往往最不關心親友。
18. 常常抱怨世界欠了自己的人,這個世界欠了他甚麼?
19. 賭徒說自己在做善事;嫖客說自己在做交易。
20. 同一句話,情人說出來是甜蜜的,父母說出來卻令人厭煩。
21. 生日居然是個值得興祝的日子。
22. 說世上只有相對沒有絕對的人,自打嘴巴。
23. 支持達爾文進化論的人,通常沒有看過他的著作。
24. 八掛雜誌說,異性單獨見面就是拍拖,同性單獨見面即是搞基。
25. 二十年前,電視劇集內的情侶大多是先結婚然後生孩子,今天卻大多是先生了孩子,然後才結婚。
26. 三十年前,預防愛滋病的廣告呼籲切勿濫交,今天只呼籲人使用避孕套。
27. 許多女孩子以為自己是公主,殊不知變成了女皇;許多男孩子以為自己是紳士,殊不知變成了奴隸。
28. 愚昧人天天都活得很快樂。
29. 愚昧人以聰明自稱;聰明人以愚昧自稱。
30. 愚昧人讀書愈多,愈以為自己有知識。聰明人讀書愈多,就愈覺得自己無知。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No man is an island

最近沉思中。拜讀John Donne所著的詩歌,讀到以下一段,也就是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所引用的片段。

Meditation XVII: No man is an island.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any manne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我看《快樂的傷逝》,沉迷第八藝術第一回

  最近看了《快樂的傷逝》(Cherry Blossoms),感觸良多。不打算看,或者已經看過的朋友,請看下面的簡介與賞析。 





  櫻花盛開,美麗而燦爛,但也是它即將凋謝之時,仿如人生稍縱即逝般短促無常。曾在柏林影展上令無數觀眾動容的《快樂的傷逝》,榮獲「德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服裝設計三項大獎,及「德國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雙料大獎。


  陸迪和珠蒂是一對鶼鰈情深的夫妻,一直在德國鄉村過著恩愛恬靜的生活,直到一天,珠蒂得知陸迪身患絕症,命不久矣……面臨即將失去摯愛的珠蒂,決定不讓丈夫知道這殘酷事實,默默伴隨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把握時間一起去完成兩人一直盼望做的事。

  珠蒂說服不愛遠行的陸迪陪她赴柏林探望子女,但當他們到達後才發現,子女們各有各的人生,完全無暇照顧他們;兩人於是轉往波羅的海度假,但第二天早上醒來,陸迪竟發現妻子已在睡夢中去世……

  陸迪傷心欲絕,一直以為已給予妻子最幸福生活的他,卻慢慢發現原來珠蒂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把她的一生奉獻給家庭--他與子女。為了心愛的亡妻,陸迪獨自遠赴她一直想前往的東京,重新認識妻子,並且盡最大的努力來完成她從未實現的夢想,在櫻花盛開的季節下,迎接他將逝卻全新的人生,走過生命中燦爛動人的最後一程……





  我如何去賞析《快樂的傷逝》呢?

  片中的老太太珠蒂看見蒼蠅死去之後,便背誦一首以蜉蝣為題的詩。我一聽,就覺得十分感動。你知道蜉蝣是甚麼嗎?許多詩人都以蜉蝣作詩。你看Jeanne Willis的文字,也許就會知道。

  Mayfly might have only one day to live, but she enjoys every moment, observing all the life around her, and rejoicing in her own. As she soars over the sky at dawn she bathes in the golden light. and she dances to the music of the universe.

  蜉游是一種奇特的昆蟲。它品種繁多,由幼蟲發育到成蟲,有的是一年數代,有的一年一代,有的甚至三年一代。蜉游的卵子在水中飄浮,沉沒泥中。孵化成為幼蟲後,在水中以藻類為食,發展成熟之後,先在水中初步羽化。浮出水面後,再次羽化才變為成蟲。成蟲沒有口器,無法攝食。牠們在短短數小時內完成交配和產卵後,便迅速死亡。所以《淮南子》云:「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盡其樂。」蜉蝣的生命短暫,卻有完整的人生。牠可能在水中飄浮經年,卻只為一天的使命。

  除了蜉蝣外,《快樂的傷逝》中,老先生胡迪親身到日本,與兒子一同賞櫻花。有人向胡迪解釋櫻花花期短,由開花到凋謝只有七至十天。其中所帶出的道理也和蜉蝣一樣。

  因此,很明顯的,《快樂的傷逝》想表達「生命苦短」的思想。既然生命短,那麼該珍惜甚麼呢?老先生胡迪發現妻子珠蒂在睡夢中死亡之後,失魂落魄。這種失落,他無法言喻。落寞的感覺也不能用性來取代。他可以用甚麼來懷緬她呢?他拿出太太的衣服來憑弔,甚至穿起太太的衣服,在太太生前最希望去的地方(日本),試圖尋覓太太的感覺。但他仍然問:「珠蒂在哪裡?」

  胡迪在日本,人生、路不熟。幸而讓他偶遇一個人,那人跳著他太太生前最愛的舞蹈。經過那人的解釋,胡迪才知道這種舞蹈叫「舞踏」。那是一種影子的舞蹈,是用來紀念別人,甚至是亡人。跳起來,彷彿與亡人再次相會。表演者說,他拿著電話話筒跳舞,是為了紀念常常聊電話,卻在一年前已經逝世的母親。胡迪問表演者叫甚麼名字。那人回答說:「I'm Yui(我是優)」。Yui,英文發音剛好與「You」相同。你說這表示甚麼呢?

  胡迪決定到他太太生前最想遊歷的地方--富士山。好不容易,終於等到霧散,於是他立刻穿起太太的和服,走在山下的湖邊跳著舞踏。他徐徐舞動。忽然,畫面上,珠蒂再次出現,與胡迪雙雙擁著起舞。胡迪終於找到他太太了。

  胡迪在湖邊不支倒地,與世長辭。他的子女對胡迪奇怪的行徑不明所以,但當中有人說道:「或者他覺得這樣快樂呢!」而Yui則返回原先跳舞的地方,繼續拿起電話話筒跳舞。他將話筒提到耳邊,嘴角含笑,似乎與他的亡母再次相遇。

  《快樂的傷逝》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刻劃得豐富而細膩。故事絕大篇幅講述老夫婦之間的感情,也以Yui對母親的思念襯托這份愛。人死了,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老先生沒有常常將思念之情掛在嘴邊。因為這種鶼鰈情深,用不著話語,甚至一個字也嫌多。

  浪漫故然是重要,甜言蜜語也十分重要。然而,對我來說,浪漫有如糖霜,細膩才是糕點。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宮心計中的內情

  為了和年輕人增加話題,我在myTV看了首集「宮心計」。

  其實「尚宮」一詞不獨韓國才有,中國亦自古有之。

  唐朝行三省六部制。據《舊唐書》卷四十四,志二十四,職官三的記述,後宮仿效六部,分六尚書二十四司。六尚書是指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和尚功。尚功設二人,掌女功之程課,下有四司,即司製、司珍、司綵、司計。因此「宮心計」中的「尚宮」總「司製、司珍、司膳、司設」是錯誤的。事實上,司膳隸屬尚食,司設隸屬尚寢,而司製和司珍都隸屬尚功,所以「宮心計」中的「尚宮」改稱為「尚功」則更貼切。史料說,尚功設二人,下有司製、司珍、司綵、司計各二人,各司以下又設典、掌和女史各二人(司珍局女史有六人)。因此「宮心計」中女官人數應該更多。不過為方便拍攝和增加娛樂性,編劇作出修改是可以理解的。

  史料沒有記載劉三好這人。且看劇中劉三好如何由「司制房」女史跨部門晉升為掌珍(正八品),再跳級升為為司珍(正六品),最後忽然成為德妃(正一品)。另外,史料沒有記載姚金玲(史料稱之晁氏,有姓無名)的出身。我們且看他如何忽然由女史變成皇后。

  其實真正吸引我的,卻是劇情的另一條支脈,就是懿安皇后郭氏與孝明皇后鄭氏的冤仇。史料說,郭氏出身名門,是憲宗之妃。憲宗在位時,曾有百官奏請冊封郭氏為皇后,但因她出身顯赫,憲宗有所忌憚才被拒絕。憲宗崩後,郭氏的兒子穆宗繼位,封郭氏為皇太后。穆宗崩後,分別由敬宗、文宗、武宗三個兒子繼位,所以郭氏成為皇帝的祖母,獲封為太皇太后。郭氏出身高貴,連憲宗也忌他幾分,亦受百官擁護,歷五朝禮遇,可見她應是個強勢的女人。

  至於鄭氏,她本是叛臣之妾,叛敗後入宮成為郭氏的侍女。後來她被憲宗臨幸,誕下一子,一躍為妃。武宗崩後,鄭氏之子宣宗被擁立登基,於是鄭氏獲封為皇太后。此時,郭氏仍保留太皇太后的身份,不過她由四朝太后、三朝皇帝之祖母,忽然降格成為皇帝之母。我們可以想像郭氏的心態--鄭氏本來出身寒微,有帶罪之身,曾是自己的侍女,後來她忽然升格為妃,現在竟被尊為皇太后,與自己同為皇帝之母!郭氏的心中一定不是味兒。加上宣宗登位後,禮待親母鄭氏,疏遠郭氏,令郭氏大為不滿。

  史料說,郭氏不滿宣宗禮薄。一天,她登上勤政樓想跳樓自盡,但被人阻止。宣宗知悉後不但沒有安撫她,更大為惱怒。當晚,郭氏便在寢宮離世。

  TVB選謝雪心和韓瑪利分別飾演郭氏和鄭氏,實在是明智之選。我期待郭氏企跳不成,保住一命,當晚卻離奇暴斃的一幕。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其實你心裡沒有我

  我所認識的人中,絕大部份都極奇介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常常因為別人說的一句話而惱火半天、憂鬱半天、擔心半天……

  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像我這種常常率性而行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句話,根本沒有特別動機,所以不必猜測我手我足我話背後有何目的。反過來說,世上應有不少人像我一樣,所以我不會憑一件小事,一句句子斷定你的品格,判你死刑。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我認識的朋友中,絕大部份都是友善的人,並非個個都懷著鬼胎做事。

  最近不經意發現朋友的網誌。他在網誌引用了我和某君的對話,「發現」我不滿意他幫助我。而他又認為某君向我說那事是出於他的幫助時,他認為某君想「卸膊」!

  我十分驚訝!怎麼引起這種誤會呢?第一:網主引用的對話內容,我從來沒有說過!是他聽不清!第二:即使我真的如是說,那番對話只是我好奇地詢問某君,而某君只是以事實為本說出答案。不能算之為「責難」與「推卸責任」哩!

  再仔細看那人的網誌,我發現他在我一次發表個人見解後,對我的評價是:囂張、自以為是。

  哎呀呀!我的確是個口沫遮攔的人。我的確認為每一個人都要有適度的自信!但不代表我自驕自大,也不代表我自忖唯我獨尊啊!

  我熱愛朋友!我熱愛食物及營養科學!我熱愛運動!我熱愛幫人減肥增重!我熱愛搞爛gag!我熱愛傳統中國文化!我熱愛《聖經》研究!我熱愛主!因此一有機會,我就會向別人推介!何況有好東西,不是應該與別人分享嗎?我怎麼變成一個自以為是的人了?

  鄺博士說得很好:「不要過份介意別人的想法。因為通常別人的心裡沒有你……通常人都是自我中心的,他們的心裡只掛念自己的事,根本沒有空間容納別人。」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南宋真假帝姬案

  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難」後,宋高宗與金國達成協議。宋國須獻徽欽二宗,並其他人質和財物給金國。如不敷數,則需輸送女性抵債--以宗室女性價值較高;庶民婦人則較低。結果1萬多位女性,包括皇后、嬪妃、帝姬(即公主),以及許多民女都被賣到金國,即使如此,北宋政府仍欠金人34萬多綻金、87多萬銀。

  這些被押解的女性包括韋妃(宋高宗的母親)、朱皇后(宋欽宗的皇后)和柔福帝姬(宋徽宗的女兒)。她們受盡金人凌辱,其中朱皇后因不堪污辱而投水自盡。而柔福帝姬被賣時17歲,她先後被歸蓋天大王完顏宗賢、千戶國祿、金太宗完顏晟所佔有,後被編入洗衣院(即官妓院),最後被編嫁給金軍將領徐還。

  建炎四年(1130年),有女子自稱柔福帝姬,聲稱從金國逃回。她經過老宮女和老宦官驗證,盤問宮中舊事後,確認為真。只是唯一值得懷疑的地方是她的一雙大腳不像以前的纏足。然而那人回答卻有道理:「金人驅迫,跣行萬里,豈復故態?」

  於是宋高宗授與那女子福國長公主的稱號。後來又為她選永州防御使為駙馬。

  兩年後,有人自認欽宗胞妹,即徽宗的女兒榮德帝姬。但是那女人經老宮女和老宦官驗證後,證實為假,被亂棍打死。

  再過十二年後,紹興十二年(1142)年,韋妃歸宋。她向當時的皇帝宋高宗說真正的柔福帝姬早就在她啟程回宋前一年於金國死去,所以現在的帝姬是假冒的。經嚴刑審問後,發現那帝姬是開封一位尼姑所假扮。於是宋高宗便下令誅殺。

  後人對此案抱存懷疑。由於韋妃被俘時也歸蓋天大王完顏宗賢,於是她與柔福帝姬共事一夫。而且所有被俘帝姬不是被金國貴族佔有,就是入洗衣院為娼妓,所以有些人認為韋妃指控真帝姬為假,以保聲譽。

  此案,後世稱為「南宋真假帝姬案」。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哲學家與科學家的辯論

  比喻的目的,是利用兩樣事物的相似性,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使聽者更容易明白本體的特點。通常喻體與本體相似的特徵只有一項,但也不排除多於一項。

  由於喻體只與本體相似,並非本體的真像,故此辯論者指出喻體與本體的不一致性,或者指出喻體的多樣性也好,也不代表該比喻不洽當。除非喻體和本體毫不相似,否則不能說該比喻錯誤。

  例一:太陽像個大南瓜。
  詭辯者甲曰:南瓜會腐朽,太陽不會,所以你的比喻不合理。
  詭辯者乙曰:現在除了圓的南瓜,也有呈葫蘆狀,更有方的,甚至有人種出像人臉的,所以你的比喻不合理。

  例二:太陽像隻香蕉。
  辯論者丙曰:不論顏色、香味、形態等特徵也好,兩者毫不相似,所以你的比喻不合理。



  他問我,你是基督徒嗎?我說是。然後他先唸出一大篇《道德經》,然後再問了一個問題:「當世上出現罪惡時,為甚麼上帝不一早就結束這個世界?」

  我以比喻來回答。當我只說到本體、喻詞和喻體,尚未解釋比喻的意思時,他就立即搶著說喻體的多樣性,認為我提出來的比喻不合理。我假設他不喜歡別人用比喻論證事物,於是我便嘗試用最簡單的言語來表達這抽象的概念。

  再之後,他用《道德經》來申明自己的觀點。再說:「我在大學裡讀哲學系,研究的是老莊思想。」然後他就拒絕再談下去。

  我覺得很奇怪。哲學系的基礎課程不是研究如何去思考嗎?Elementary Logic呢個 course,我都有上的過的,仲拿了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