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願你們平安!」

在言離道斷的年代,「你好嗎?」就如「幾時出黎食餐飯?」、「見係你,搭多條蔥送比你又點話。」、「小姐,你個頭痕唔痕啊?」一樣,失去原初的意義,成為空洞的句子。在講台上,在書信裡,基督徒用「平安!」作為問候語或祝頌語,也面臨如此的危機。當「平安」成為口頭禪,它漸漸變成習慣,徐徐矮化,與「節哀順變」、「RIP」幾近無異。

「願你們平安」(Εἰρήνη ὑμῖν)在四卷福音書出現四次,分別是《路加福音》二十四章36節,《約翰福音》二十章19、21及26節,全部都發生在主耶穌基督復活之後,都是耶穌基督向人顯現時的問候語。《約翰福音》三次記述耶穌基督的顯現,每次耶穌基督都說「願你們平安!」這是巧合,還是刻意?我不能肯定,因為這句話是普通的問候語。我不能肯定這是耶穌基督特別有禮貌,還是耶穌基督想賜平安給懼怕猶太人的門徒(參約二十19)。假如我斷言是後者,恐怕是過度詮釋了。

祝願,蘊含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人們互相祝願平安,正因為人類並不時常感到平安。主耶穌基督被賣的那一夜,主對門徒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27)此話表明,世上有兩種平安,一種來自世人,一種來自上帝,兩者有迥然不同之處。我們祝願別人平安,自己還會懷疑別人是否得到平安;相反,上帝賜人的平安,消除內心的激盪與怯懦[註]。

雖然我們無法肯定復活的主有否更新「願你們平安」的意義,但我們可以肯定復活的主賜人與別不同的平安。「平安」對門徒的意義何在?在使徒約翰著寫《約翰福音》的年代,基督徒活在黑暗和不義之中。假如基督徒矢志跟隨耶穌基督,奉基督的義為圭臬,便要承受逼害,例如被人言語悔辱,被人砌詞誣告,被人不公審判,被人用石頭打死,被人釘於十架,被人流放海島……他們懷著畏懼還是平安去面對?耶穌基督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有兩點必須留意。第一,苦難是必然,上帝不止超越苦難,甚至勝過世界。而所有信徒都因為基督的緣故,憑信心同樣勝過世界(約壹五4)。第二,「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表明,我們所嚮往的平安,必須與主耶穌基督連結才可得到。

主耶穌基督復活,表明祂是神,是神的兒子,祂裡頭有生命。初期教會的信徒懷著耶穌基督所賜的平安,不懼險阻,不畏死亡,仰望永生,四出傳揚關乎生命的福音。至於我們呢?「平安」對我們的意義何在?我們的平安成為又空洞又薄弱的口號了嗎?我們遺忘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落在耶穌基督的手裡嗎?我們被混亂不安的世情奪走心中的安穩嗎?復活的主賜下屬天的平安,我們不但在今世預嘗,也要致力與人分享。下一次,我們奉主的名互相祝願「平安」之時,懇請記念還有許多人沒有得到那真正、恆久、與世人所賜截然不同的平安。



註:按原文來看,「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是命令式。換言之,耶穌基督吩咐門徒要有平安!上文提及平安乃神所賜。如此,此話是一種宣告,耶穌基督要驅逐人類的不安!耶穌基督賜人平安的先決當然唯獨信心。於是,信心使我們的不安得以消除。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我們也去,好跟他一同死吧!」(約十一 16)

以下全文引用《聖經.新漢語譯本》,粗體字為筆者所加。

《約翰福音》第一次敘述多馬,記於十一章 16節。有人對耶穌說,猶太地伯大尼的拉撒路病了。門徒勸喻耶穌不要往猶太,因為猶太人想要殺他(約十一 8)。耶穌最終堅持要去。「於是耶穌明白地告訴他們:『拉撒路死了。 我為你們喜樂,因為我不在那裡,是為了使你們相信 。現在我們到他那裡去吧。』……耶穌來到,發現拉撒路在墳墓裡已經四天了。」(約十一 14-15、17)。由此可見,耶穌基督耽延日子,沒有去探訪拉撒路,是有計劃和目的的。據經文所說,為了使門徒相信。至於相信甚麼,使徒約翰讓它懸空,好在下文分解〔註一〕。吸引我注意力的是,使徒約翰在這段記述裡面,插入一節:「於是那稱為低土馬的多馬對其他門徒說:『我們也去,好跟他一同死吧!』」(約十一 16)此話沒有人回應他,門徒沒有,耶穌基督也沒有。從敘事流程來看,如果使徒約翰刪去此句,流程反而更加順暢。這令我產生疑問,此句的意義何在?多馬不怕死亡,是出於甚麼動力?多馬的宣告,令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有關多馬的記述,記於十四章 5-7節。耶穌說自己要離開門徒,去門徒不能去的地方(約十三 33)。多馬心生疑竇,以為耶穌所說的,是地上實實在在的一處地方。「多馬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去甚麼地方,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 5-6)精明的讀者從前一章就知道耶穌基督要離世歸父(約十三1),自然曉得耶穌基督是通去父神的唯一道路,祂是真理本身,在祂裡頭有生命。但對於多馬而言呢?多馬親身經歷過拉撒路復活,幾日前更探訪過死了又活過的拉撒路(約十二1)。還有不多時候,耶穌基督就要釘十字架了。如果多馬真的要和耶穌基督同死,他明白、相信並接受耶穌基督裡頭有生命嗎?

第三段關於多馬的記述較長,是二十章 24-29節:
24 十二使徒中的多馬,稱為低土馬;耶穌顯現的時候,他沒有跟大家在一起。 
25 其他門徒對他說:“我們看見主了!”多馬卻說:“除非我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我的指頭探進那釘痕,又用我的手探進他的肋旁,我決不相信。” 
26 過了八天,門徒又在屋子裡,多馬也跟他們在一起。門是關著的,耶穌來到,站在他們中間,說:“願你們平安!” 
27 然後對多馬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把你的手伸過來,探進我的肋旁。不要懷疑,總要相信。” 
28 多馬說:“我的主!我的 神!” 
29 耶穌對他說:“你因為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就相信的人,有福了。” 

許多人說多馬是多疑的人,比其他門徒不濟,我卻不認同。信耶穌基督能使人死而復活是一回事,信耶穌基督能使自己死而復活是另一回事。在舊約,以利沙曾叫婦人的兒子復活(王下四18-37),甚至死人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也活過來(王下十三21)。拉撒路復活最多只能說耶穌基督是偉大的先知。然而在舊約,從來沒有一個人有能力令自己死而復活,因此多馬的懷疑非常合理。耶穌基督向門徒顯現,多馬沒有在其中。別人對多馬說他們看見主耶穌基督,他卻斬釘截鐵地說:「我決不相信」,除非達到兩個條件。第一,看見主。第二,摸得見釘十字架的痕跡。根據經文所說,多馬的兩個條件,只達成第一個,多馬就宣認耶穌是主,是神了。可見,他和其他門徒不相伯仲,信心都是憑著眼見。

最後一次有關多馬的記述,是《約翰福音》二十一章2節。耶穌基督在提比哩亞海邊向多馬、彼得、拿但業、西庇太的兩兒子,以及兩位門徒顯現。祂三次呼召彼得,指示他如何死,好榮耀祂(約二十一19)。多馬是沒有對白的大配角。耶穌基督在這邊廂呼召彼得,祂還要呼召多馬嗎?耶穌基督也要指示這位曾經與彼得一樣,豪邁地許下與耶穌基督同死之諾言的大傻瓜嗎?[註二]耶穌基督要求多馬以死亡去榮耀祂嗎?經文沒有交待。

曾幾何時,我們可能為了一些人或事而情緒亢奮,甚至置生死於不顧。到真實地認識主耶穌基督後,我們知道過去的豪情壯志,其實多麼膚淺和可笑。有關多馬的記述,配合基督第二次呼召彼得的記述,可以提醒我們兩件事。第一,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是呼召人為他死。復活的主殺死老我,然後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從此,我們的生死觀更新改變。從前拼死也要維護的東西,今日嗤之以鼻。第二,基督徒有「死就死吧」的衝勁,不單憑情緒的激動,也建基於耶穌基督的確受死和復活的實在(reality)。「耶穌說:『我是復活和生命。』」(約十一25)。祂否定了(negate)死亡,也否定老我,使我從今以後活著有新的意義,死亡有新的價值。

在初期教會,「基督徒」是個污名,任何人自稱為「基督徒」,政權就會不問情由逼害〔註三〕。在使徒約翰的年代,「復活」是初期教會信徒付上血液去堅守的教義,也是堅守基督徒身份的動力。初期教會基督徒為主而活,他們的使命是榮耀神,永遠以祂為樂,所以無論是生、是死,都要讓基督在他們身上照常顯大。過去的基督徒如是,今天也應如是。具體來說,是不論任何情境,都要為主而活,表露以下高尚的情操:孤單中倚靠,患難中堅忍,歡樂中節制,困乏中憐憫,憤怒中溫柔,混亂中站穩......這種生命才算是真生命,才算是豐盛的生命。

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相信神的兒子基督就是耶穌,並且使你們相信了他,就因他的名得生命。 (約二十31)

我來了,是要使牠們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約十10)

「我信復活」。對我來說,這不獨指肉體死後的復活,也指靈性上的復活!讓我們與多馬也去,好跟基督一同死吧!



註一:至少包括,相信活著信祂的人,必永遠不死(約十一 26),信祂是基督、神的兒子、將要臨到世界的(約十一27 ),信祂的人必看見祂的榮耀(十約一40),信祂是天父差來的(約十一42)。

註二:多馬曾說:「我們也去,好跟他一同死吧!」(約十一 16)彼得曾經說了一番可以與多馬較量的豪情壯語。「彼得說:主啊,我為什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約十三 37)。如果多馬的語句組合是,「 A。B !」;那麼彼得的語句組合是「 -A?+ B!」。藉著問句與否定,彼得與多馬說了類似的話,並在語氣上加強了。彼得的宣言立刻遭到耶穌基督否定,那麼多馬呢?

註三:Justin Martyr, First Apology III.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

《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飽足也好,飢餓也好,豐富也好,缺乏也好,我都得了秘訣。」(腓四12.新漢語譯本)

  蘇軾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意思是,自古以來能成就大事的人,不單有超凡的才能,更必定有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意志。在《腓立比書》,我們可以發現保羅雖然因為傳福音而受捆鎖,但是他堅持信仰,以致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都曉得他被囚是為基督的緣故(腓一13)。不但如此,他雖然活動自由受到限制,但是他沒有放棄牧養,即使未能親身到訪腓立比,仍著寫《腓立比書》教導和激勵千里之遙的弟兄姊妹。這位面對重重困難的宣教士,如何突破艱難,保持信仰的活力?其中一個秘訣,就是保持喜樂的心!《腓立比書》處處洋溢喜樂的信息。保羅滿心喜樂的原因,至少有八:一、弟兄姊妹忠於使命,同心合意興旺福音(腓一4-5);二、基督的名字被傳開(腓一18);三、確信自己必蒙拯救(腓一18-19);四、信徒在神裏面心意合一(腓二1-2);五、有機會為主殉道(腓二17);六,得見掛心的弟兄姊妹(腓二28);七、有主的同在(腓三1,四4);八,信徒之間有深厚的情誼(腓四10)。由此可見,保羅為福音、為基督、為信徒、為自己,實在有許多喜樂的理由!

  《腓立比書》提及的「喜樂」不是指霎時的情緒亢奮,卻是持久的安寧、滿足和穩妥。這種「喜樂」令人不會過份憂慮,使人適應任何處境,不因身體限制,不受環境窒礙,不被物質羈絆。對保羅來說,無論是生是死,都有使他喜樂的理由。可以說,他的信仰是穩賺不賠的:活著,可以貢獻自己,服事他所思念和疼愛的弟兄姊妹(腓一24);死了,即是完成地上的使命,息去勞苦,與主相親(腓一23)。

  基督教教育家高炘,曾列出六項成熟的基督徒的特質,其中一項就是能從容應付人生問題。保羅不論生死禍福,都有持久的安寧、滿足和穩妥,表明他信仰成熟。我們如何得著這能力?保羅清晰說明,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甚麼情況我都能應付。」(腓四13.新漢語譯本)藉得留意的是,保羅的意思不是「靠著上帝賜給我的力量」,卻說「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上帝」,表明人單純憑意志力和決心,不能獲得內在的改變,惟有上帝的恩典,我們的靈命才變得成熟。這樣看來,驚濤駭浪不是偉人的搖籃,上帝才是。

  根據教會傳統,信徒在預苦期靈修、禁食、禱告、默想,就是藉著安靜、節制等外在的屬靈操練,開放我們的內心,讓上帝把祂的豐盛帶進我們的生命中,使我們的信仰更趨成熟。這些操練本身沒有道德價值,正如控制體重的人也曉得禁食,但並非人人都因為禁食而有強韌的心靈。只有我們在屬靈操練裏,將注意力集中在基督身上,讓上帝接管我們的內心,我們才會產生屬靈的美德,不僅僅是喜樂,還有仁愛、和平、忍耐、恩慈……(加五22-23)。
  

  弟兄姊妹,我們能從容應付人生問題嗎?我們的情緒會過份受到外在環境而拖累嗎?我們有持久的安寧、滿足和穩妥嗎?讓我們靠著那賜給我們力量的,一同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