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關於知識產權,我說的其實是……


  知識產權是人類智力活動所產生的無形資產。衣物牌子、藥物發明、報章上的文章、電視節目、流行歌曲、電影及時裝設計等,均與知識產權息息相關。商標、專利、版權、外觀設計、植物品種保護權及集成電路的布圖設計都受知識產權法保護。

  歷史上第一件關於版權的案例,同時是教會史上第一件關於版權的案例。愛爾蘭修士科倫巴(Columba521-597)違背老師芬尼安(Finnian495-589)的意願抄寫一份剛從羅馬得到的《詩篇》,然後將抄本據為己有。芬尼安知悉後上告國王,國王判決:「小牛屬於母牛,抄本屬於原稿。」表明抄本的版權屬於原稿。這項判決沒有說明原稿屬於任何人,但如果我們遵循「抄本屬於原稿」的思路,我們必須考慮原稿之上還有另一份原稿,而最終的原稿必須訴諸《詩篇》的原作者,即上帝(提後3:16)。

  牽涉知識產權的智力活動,可以是經過格物窮理或學習而獲得知識,可以是運用創作力去得出創作物,也可以是積累知識和經驗而取得的智慧。智力指人藉理性去理解事物的精神能力。根據聖經,智力是上帝賜予眾人的禮物(王上4:29;伯38:36;箴2:6;但1:172:21309:22),所得出的知識是上帝所賜的(出31:1-535:30-36:1;王上3:10-12;代下1:10-12;林前12:8)。至於創作力,聖經歸功於「上帝的靈」,表明創作力也是上帝的恩賜(出28:331:3-535:31-33)。最後,智慧不獨與知識和經驗有關,更要求對上帝要有正確的認識,存敬畏的心過正直的道德生活(伯28:28;詩111:10;箴1:79:1030:3)。這樣看來,聖經表明智力的源頭是上帝,智力活動及其衍生物(知識、創作物、智慧)都是上帝給予人的禮物。人若不存謙卑和感謝的心領受,卻將上帝的禮物當作出於自己,視為絕對不能被侵犯的財產的話,那人不是無知就是驕傲。

  今世貨財,皆主授託(創1:2628)。所有人都有權取得和使用地球的資源。然而「不可偷盜」的誡命同時表明人可以資源私有化,否則偷盜的問題不復存在,只是公眾的得益比資源私有化更加重要,這在道德上優先於任何人獨享佔有的權利(出22:25;利25:35;申15:7)。因此嚴格來說,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被人類獨佔。

        知識產權法承認知識應該共享。通常被視為第一次就保護書本著作權而立法的條文,是1710年由英女王安妮頒布執行的《安妮法令》。立法的目的一方面鼓勵學習,另一方面授予作者在書本的印刷之後,享受一定時間的權利。此項法令確認作者為版權的受益人,受法律保護,但這權利受年期限制,並非永久。執行此項法令,可以讓印製品在作者的許可下印製,保障知識的素質。這項法令同時表明知識不能被人永久獨佔,否則窒礙知識的傳播,意味著知識最終由公眾共享。今天的知識產權法同樣承認這點。

  綜合上述聖經、神學、理性和歷史的分析,筆者認為基督徒應當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假如別人依賴創造力謀生甚至維生,如畫家、作家、作曲家等,我們不應搶奪別人維生之物(出22:26-27)。另一方面,公眾的得益比資源私有化更加重要,基督徒可以主動向別人分享自己的創作成果。最後,人應當運用上帝所賜的智力榮耀祂。聖經不乏藉上帝賜予的創造力去服事上帝的例子,例如建立會幕和聖殿(出36:8;代上22:15-16;代下2:5-713-14),以及作歌跳舞讚美上帝(代上6:31-3225:1-7;詩92:1-398:1-5144:9149:3)。今天的基督徒也可善用創造力建立教會和敬拜上帝。


  科技發展不斷改變資訊社會的面貌。政府提出《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嘗試與時並進地更新香港版權制度,將現行的版權法例規管範圍延伸至互聯網。在保障產權持有人和公共分享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如何避免保護知識產權淪為其他政治議程的一部份?這些都是公民應當考慮,並反映給當權者知道的。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福音更新文化

福音更新文化

  「使女的主人們見發財的指望沒有了,就揪住保羅和西拉,拉他們到市上去見官;又帶他們到行政官長們面前,說:『這些騷擾我們城的,他們是猶太人,竟傳佈我們羅馬人所不可接受、不可遵守的規矩。』」(徒十六20-21.和修本)

  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的目標,是重訪從前宣揚主道的各城(徒十五36),他把第一次宣教旅程的路倒過來重走,先探訪特庇和路司得(徒十六1-5),正想繼續往前走時,卻領受馬其頓的異象,於是改變行程,往歐洲大陸宣教(徒十六6-10),到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雅典、哥林多等地傳福音。

  保羅在歐洲的第一個福音據點是腓立比。他在那裏遇見一個「被占卜的靈附身」的使女(徒十六16)。「占卜的靈」的原文是「庇通」(Python),是希臘神話中一條能說預言的大蛇。根據神話,太陽神阿波羅曾用弓箭殺死庇通,奪取說預言的能力,佔領該地,興建神廟。於是,阿波羅神廟成為傳達神喻的場所。無論君王、貴族,還是平民,都在那裏向被尊稱為皮媞亞(Pythia)的女祭司尋求預言。保羅所遇見的使女,可能與此有關。這位使女藉庇通(實為邪靈)的能力,透過說預言,使主人們發財。

  福音直接衝擊羅馬宗教!保羅奉耶穌基督的名字,以一句話驅逐庇通(徒十六18),豈不證明耶穌基督比阿波羅還要高超?使女的主人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失去搖錢樹後,便抓住保羅和西拉,以「傳佈我們羅馬人所不可接受、不可遵守的規矩」的罪名,控告他們。

  許多人以為基督教是霸道的宗教。可是,保羅在腓立比的經歷表明,奉行多神主義的羅馬人也不見得比基督徒寬容。多神主義和一神主義是正反關係。當基督徒宣認只有一位真神時,其實同時宣告多神主義和無神論是錯謬的。反過來說,他們認為有其他得救之途時,其實不能忍受我們所宣揚的惟一救法。當基督徒奉行天國的價值觀時,其實同時表明世界的價值觀有不足之處。反過來說,多神主義者和無神論者隨己意而行時,其實難以理解我們的執著。對羅馬人來說,福音是他們不可受不可行的「規矩」(原文的意思:習俗、習慣),因為福音令他們本來的文化芨芨可危。今天,對於多神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來說,福音不也是他們不可受不可行的規矩嗎?

  福音拆毀固有的文化,建立全新的文化。如果你拒絕被世俗同化,因而面對困難的話,應當歡喜快樂,因為忠信的信徒在不信的社會生活,必定與周圍的文化格格不入。倒過來說,如果你能左右逢源的話,便應反省自己會否為增加生存空間,扭曲了福音。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信仰的嫁接

信仰的嫁接

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是法國哲學家尼古拉斯.波瑞奧德(Nicolas Bourriaud1965~)於1998年正式提出的新藝術理論。這種美學的理論和實踐,在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其發生的情景,而不是獨立存在的藝術品或侷限於封閉的空間[1]。觀眾可以與藝術家、藝術品或其他觀眾互動。而藝術因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得以成全。[2]

最近我到台北巿立美術館參觀「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其中一項關係美學展品「織物的回憶」令我難以忘懷。這項展品展出24個用緞帶綁好的木盒,分別收納24件具特殊意義的織物,以及說明與那織物有關的回憶文字。觀眾進入展覽廳後,可以解開禮物盒,觸摸別人珍視的織物,閱讀別人難忘的回憶,然後將禮物盒還回原狀。透過這項藝術,觀眾因為一件織物而與本來素昧平生的人結連。雖然物件最終歸回原狀,但觀眾離開時並非一無所獲,而是分嘗一段本來只屬於主人的回憶。

這項展品讓我想起聖道和聖禮。我們信仰並非憑空而生,而是嫁接於別人的歷史(羅11:24)。聖經就像上帝給世人的禮物盒,裏面包含上帝創世的敘事,人類墮落的經過,上帝透過揀選亞伯拉罕及其後裔展開救贖計劃的事蹟,以色列人由立國、亡國、被擄至歸回的歷史,上帝之子耶穌基督降生至復活的始末,初期教會成立及其發展。這些本來不屬於我們的往事,與我們何干?原來,我們閱讀聖經,就像打開一個裝滿回憶的禮物盒。當我們合上聖經,這些本來不屬於我們的歷史,便成為我們記憶的一部份。這些歷史塑造我們天國子民的性格,正如中國5000年歷史是中華民族共同性格的基礎。我們千萬不能輕看聖經中的歷史,因為它們是信仰的軸心,其餘的詩歌、箴言、禱文、道德教訓和教義反省等,都必須放在所屬的敘事情節去理解,才發揮作用。

聖禮同樣是信仰的嫁接。當我們領受聖洗,我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死亡、埋葬和復活(羅6:3-5)。當我們領受聖餐,我們與門徒一同分享基督的生命,並且重申祂與我們所立的聖約(路22:19-20)。凡憑信心領受這兩項聖禮的信徒,都因為上帝的恩典而罪得赦免,並且因為生命連結於基督而得到更新和轉化,成為忠信、感恩、樂於見證主、有終末盼望的門徒。

關係美學讓藝術品因為觀眾的參與而得以成全,又讓參與藝術的人成為擁有藝術的人。同樣,上帝透過聖道和聖禮與我們建立和維持親密的關係。藉聖道和聖禮,基督擁有我們,我們也擁有基督。當我們認真閱讀聖經,認真參與聖禮,我們就與上帝結連。倘若我們周而復始地閱讀聖經和參與聖禮,仍然一無所獲的話,我們應當躬身自省。


[1] A set of artistic practices which take as thei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oint of departure the whole of human relation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rather than an independent and private space. Nicholas Bourriad, Relational Aesthetics (Dijon: Les presses du réel, 2002), 113.
[2] 例如,Felix Gonzalez-Torres為了記念他因愛滋病而身故的朋友,展出一堆重量與他朋友一樣的糖果山,讓觀眾隨意拿走其上的糖果,以此紀念他朋友的身體因為疾病而日漸消瘦,並同時與觀眾分享他與朋友所曾經歷的甜美。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蠻不講理?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蠻不講理?

為了避免近親繁殖而破壞整個長頸鹿族群的健康,去年二月,丹麥動物園槍殺一頭健康的長頸鹿,然後屠宰給其他動物食用。你認為這樣做,在倫理上是否可取?請先花少許時間思想,再閱讀下去。

如果我再說,這頭長頸鹿沒有野外環境生存的能力,為祂絕育的話會有極大風險令牠在麻醉時摔斷脖子,此外沒有合適的動物園能收留牠,所以動物園有此決定。你會改變想法嗎?美國道德心理學家海特( Jonathan Haidt )的研究發現,人的直覺好像一隻大象,理性好像騎象的人——人往往以直覺作出道德判斷,然後才以理性為直覺護航。故此,要說服一個人,光是拆毀對方的理據往往不足夠,還要有真誠的聆聽和分享,這樣才可以令對方的大象信任你。反過來說,要說服自己改變立場,先要對付的,可能是執著和自欺。這個理論,適用於職場、家庭、社會,以及教會糾紛。

人天生就有道德感,海特認為人至少有六種道德追求,分別為關懷、公平、自由、忠誠、權威和純潔。以長頸鹿的例子來說,有些人著重關懷受害者,鄙視殘酷行徑,認為殺害無辜是可恥的,所以反對殺害長頸鹿;有些人則著重權威,渴望秩序和系統,為了守護族群的未來,情願犧牲少數的利益,所以支持動物園的做法。同理,針對社會議題,自由派和保守派的著眼點也跳不出以上六種追求。自由派關注受害者,追求社會正義,反對壓迫,寧願撼動其他道德追求,也要提升關懷、公平和自由,所以被視為麻煩製造者,甚至是顛覆份子。保守派則力求六種道德追求的平衡,認為目前的狀態兼顧六種道德追求,實在難能可貴,不願付出高昂的資本去削弱其中一種。這樣看來,兩個派別都是講求道德的人,不過兩個派別各有自己的追求,各有道理,但由於關注點不同,所以雙方都無法以理服人。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蠻不講理,不能和好?可能我們意氣用事,為了證明自己有理,搜集一切對自己有利的理據。為什麼以理服人總是那麼困難?可能我們都講求道德,只是各人的道德追求大相逕庭,並且各人都不願意考慮對方的思考模式。

「弟兄結怨,勸他和好,比取堅固城還難;這樣的爭競如同堅寨的門閂。」(箴18:19)化解紛爭,像打一場硬仗。人與人之間的爭競,不一定是對與錯的矛盾,也可以是對與對的爭持。「驕傲只啟爭競;聽勸言的,卻有智慧。」(箴13:10在撕裂的時代,我們的敵人往往不是意見不同的人,而是自己。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活出群體的見證(腓2:12-30)

活出群體的見證(腓2:12-30

1.       上文:活出群體的美好(腓2:1-11
1.1.      基督拯救我們,將我們安放在信仰群體之中。信徒領受神各樣的恩惠之後,要共同分享,切忌結黨、貪圖虛浮的榮耀,以及只顧自己的事;相反,要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以及顧別人的事(腓2:1-4)。為了活出群體的美好,每一位信徒都要效法基督(腓2:5-11)。

2.       保羅的稱讚和吩咐(2:12-13
2.1.      保羅稱讚腓立比信徒向來都是順服的。他進而要求他們「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和修完成你們自己得救的事;NIVto work out your salvation),表明順服是持續到底的信仰生活。根據第12節,保羅要求腓立比信徒在什麼場合、存什麼心態活出信仰?

2.1.1. 保羅勸勉眾信徒,無論保羅是否在他們那裡,也要活出信仰。你在群體之中活出信仰時,能否在教會內外、人前人後、態度行為,都表裡如一?

2.1.2. 為什麼保羅勸勉眾信徒,要存「恐懼戰兢」的態度活出信仰?[1] 你的信仰生活是否存著相同的態度?

2.2.      「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似乎是信仰群體胼手胝足的結果,但根據第13節,信徒由立志到行事,其實都是神的功勞!這樣看來,神的工作與人的努力有何關係?進一步來說,神的恩典與屬靈操練有何關係?

3.       活出群體的見證(2:14-16
3.1.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這兩方面的禁止,有以下三個目的:(一)使你們可指摘(μεμπτοι);(二)誠實偽(κέραιοι,意思是:純潔無邪);(三)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瑕疵的(μωμα)兒女。為了使自己成為「三無信徒」/「A級信徒」,你會提醒/禁止自己做什麼?

3.2.      「明光」(原文: φωστῆρες,是指「發光的星體」)。太陽、月亮、星星有何功能?我們在彎曲悖謬的世代中被拯救出來之後,有什麼使命?

4.       以基督的心為心的人(2:17-30
4.1.      接下來,保羅提及自己(2:17-18),提摩太(2:19-24)和以巴弗提(2:25-30),三位為了別人的益處而服事的人,甚至其中保羅和以巴弗提都置生死於度外。表明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是應行而且可行的。試想想,你身邊有沒有以基督的心為心的人,可以成為你的激勵?



[1] 「恐懼戰兢」是保羅常用的字眼(林前2:3;林後7:15;弗6:5;腓2:12),那是因為敬畏和順服神,而產生的嚴肅態度。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活出群體的美好(腓2:1-11)

活出群體的美好(腓2:1-11

1.        團契:在屬靈的事成為一體(2:1-4
1.1.       1節可以這樣翻譯:「如果你因著與基督聯合而得到任何鼓勵,因著祂的愛而得到任何安慰,因著與聖靈相通而有任何團契,有任何慈悲和憐憫」。根據第12節,一個人領受了上帝各樣恩惠之後,他應該如何做?

1.2.       「團契」包含「成為一體」的意思。團契生活不單是物質上與別人分享,在生活上與別人分享,也有在屬靈的事上與別人分享。你曾經因為別人得到上帝的鼓勵和安慰,或者別人與其他信徒有屬靈上的契合,或者因為別人所動的慈心,而與別人感同身受嗎?

1.3.       34節可以用下表顯示。下表顯示甚麼因素會破壞團契,甚麼因素會建立團契。你認為你所屬的團契/小組是趨向前者、不變,還是後者?教會整體呢?
結黨
只要存心謙卑
貪圖虛浮的榮耀
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
也要顧別人的事

2.        團契的秘訣: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2:5-11
2.1.       在上文,「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也要顧別人的事」三者,可以用「為他者而活」來總結。保羅在本段指出如何為他者(別人、上帝)而活:「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2:5)。
2.1.1. 為未信者而謙卑(2:6-8
2.1.1.1.              基督怎樣「存心謙卑」、「不貪圖虛浮的榮耀」和「顧別人的事」?
2.1.1.2.              我們不至於為了謙卑順服而捨棄生命,但我們可以為了謙卑順服而捨棄甚麼習慣或者心態?
2.1.2. 為父神而謙卑(2:9-11
2.1.2.1.              基督的尊榮被父神提升,產生怎樣的結果?
2.1.2.2.              我們不是上帝,不會讓天下萬物都跪拜自己,但我們曾經使人因自己歸榮耀給父神嗎?

3.       反省:為他者而活,對你來說是易事還是難事?你會如何操練?

4.       功課:腓立比書2611節的原文用韻造句,其用詞在保羅書信不常見,所以解經家認為那是用心寫成的詩歌。請連同腓立比書25節,背誦整段經文,作日常的默想。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Unchained Melody(下集)(腓1:21-29)

Unchained Melody(下集)(腓1:21-29

1.       The unchained soul(腓1:15-30
1.1        保羅看自己(腓1:21-26
1.1.1   參上文,什麼是「因我活著就是基督」?
1.1.2   參下表的經文分析,保羅處於怎樣的兩難之間?他最終有什麼抉擇?為什麼?
21
因我活著就是基督
我死了就有益處
22-23
但我在肉身活著,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挑選什麼。
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
24-26
然而,我在肉身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的。我既然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叫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歡樂,因我再到你們那裡去,就越發加增。

1.1.3   你認為保羅的氣節屬於他個人,還是所有基督徒都應有的?(參羅14:7
1.1.4   這樣看來,上述的分析有沒有加深你對「因我活著就是基督」的理解?

1.2        保羅看腓立比信徒(腓1:27-30
1.2.1   保羅要求腓立比信徒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相稱」在新約聖經出現六次,除了「相稱」(弗4:1),可譯為「合乎」(羅16:2)、「對得起」(西1:10;帖前2:12)、「配得過」(約叄1:6)。請參考上述經文,基督徒怎樣才「與基督的福音相稱」?
1.2.2   這樣看來,信仰是心裡面的感覺,還是活出來的見證?
1.2.3   我們是天上的國民,要過曲高和寡的生活(腓1:27-28)。我們的敵人是誰?他們會對我們施什麼傷害?
1.2.4   你的基督徒生活有沒有「爭戰」(NIV: struggle)?按照經文的提示(腓1:27),我們如何可以站立得穩?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信心差會與信心認獻

信心差會
  19 世紀中期,中國福音之門大開。禾場初開,處處荒涼,各國宣教士在沿海城市殷 勤傳教,英國宣教士戴德生是其中一員。1860 年,戴德生在中國寧波傳教 7 年後因病回 國休養,但仍然心繫中國。他在休養期間發現英國差會在華宣教士由 115 人跌至 91 人, 而且全數在沿海五口城市傳福音,無人在內陸,便心急如焚。一天,戴德生到教會聚會, 雖看見千多人喜樂地聚會,卻想到千萬人未聞福音而離世,陷入極大的屬靈痛苦。他離 開教會在沙灘上求問上帝,最終經歷上帝的安慰和啟示,開展新的宣教組織。他用僅有 的 10 英磅,在倫敦一間銀行開戶,成立第一個專注往中國內陸地區開荒的差會「中國內 地會」,並懇求上帝差遣 24 位宣教士,兩個兩個地往蒙古及中國 11 個還沒有宣教士的 省份傳揚福音。

  戴德生成立的差會是第一間奉行信心原則,不募捐、不舉債的國際性跨宗派差會。 他只求上帝感動信徒奉獻,其差會宣教士同樣仰賴上帝的供應,沒有固定工資,因為他 們深信若按照上帝的方法去做上帝的工作,上帝必令他們不致缺乏。此信心典範,直接 或間接地帶動 40 間以上信心差會的成立。戴德生離世之時,他所成立的差會在華宣教士 超過 800 人,有 2000 名華人教牧同工和女傳道,有 1000 個教會和宣道站;憑信心所得 的費用,超過 150 萬英鎊。

  若無正確的認知,就不能動之以情,遑論意志的委身和行動的參與。戴德生成立差 會後 4 個月,出版《中國:屬靈的需要和呼求》小冊子,刻意避談差會的經濟需要,但 提醒讀者履行大使命,因為中國每月約有 100 萬人死亡,可是他們沒有基督的救恩。這 本小冊子膾炙人口,出版 3 星期後需要重印。有人讀後,願意奉獻支持差會經費,又有 人願意投身中國福音事工。

   今天世界的屬靈需要和呼求又怎樣?根據 2015 年全球差傳數據,全球約有 73 億 人。廣義基督徒人口達全球三份之一,但地域分佈極其不均,估計全球有 86%的非基督 徒,在其生活圈子,不曾接觸一位基督徒,更令人惋惜的是,全球宣教士有 40 萬,比去 年降低 0.64%。全球每年高達 5600 萬人死亡,他們有多少人聽聞福音?你內心同樣為 他們而心急如焚嗎?

信心認獻
  「信心認獻」是基督徒在其本份(十一奉獻)之外,經過禱告,憑著信心,向上帝 承諾在某個日子奉獻若干數額的金錢。信心認獻與信心差會的信念可謂一脈相承,因為 二者都相信上帝必定幫助自己完成上帝的事工。聖經所描寫的信心奉獻,以馬其頓教會 最值得稱揚,因為他們在極貧困之中,仍然為了福音廣傳,憑信心做出超過自己能力所 做到的奉獻(林後 8:1-7),而他們從承諾到實際奉獻有一年的時間(林後 8:8-15)。 保羅說:「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 ,自己甘心樂意地捐助 。」(林後 8:3)

  十一奉獻是將收入的十份之一獻上,以感謝回饋上帝,重點是感恩。信心認獻則是 將自己尚未得到的承諾獻給上帝,憑信心仰賴上帝,重點是心志。作信心認獻前,信徒 必須認真禱告,按上帝所賜信心的大小,在認獻卡填寫承諾的金額。信徒也當小心,若 填寫的金額過大,並且期望上帝使自己薪金跳升,有意外的花紅,或失而復得的鉅款等, 則與試探主無異。其實信心認獻更大的可能性,是在未來一年過簡樸的生活,犧牲享樂 的質與量,好承擔遠方的福音需要。無論經濟能力如何,都可參與。「各人要隨本心所 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 ,是神所喜悅的。」(林後 9:7)有敬虔的外貌,卻沒有敬虔的實意,就算獻上天文數字也是上帝所厭惡。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金錢之外,上帝還希望你在普世宣教方面獻上什麼?

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Unchained Melody(上集)(腓1:12-20)

Unchained Melody(上集)(腓1:12-20

12.      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
13.      以致我受的捆鎖在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中,已經顯明是為基督的緣故。
14.      並且那在主裡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鎖就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無所懼怕。
15.      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
16.      這一等是出於愛心,知道我是為辯明福音設立的;
17.      那一等傳基督是出於結黨,並不誠實,意思要加增我捆鎖的苦楚。
18.      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
19.      因為我知道,這事藉著你們的祈禱和耶穌基督之靈的幫助,終必叫我得救。
20.      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

1.        引言
1.1         上一次查經,我們已經說明腓立比書的主題,你還記得是什麼嗎?
1.2         請看一則新聞〈劉進圖感言:感恩、盼望、等候〉,劉進圖為何事感恩,有什麼盼望,以及等候什麼?
1.3         請看相關的網上留言,如果你是劉進圖,你有何感想?

2.        The unchained Gospel(腓1:12-14
2.1         保羅說「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NIV: advance)」。到底福音有何進展?
2.2         保羅身陷囹圄,不能四處傳講,但福音反得發展,這會否令你更加放膽傳福音?

3.        The unchained soul(腓1:15-20
3.1         保羅看自己(腓1:15-18)
3.1.1   根據第1518節,教內有認同保羅是「是為辯明福音設立」的人,也有不滿保羅,企圖「要加增我捆鎖的苦楚」的人。為什麼保羅說「為此我就歡喜」?
3.1.2   教會有人嫉妒紛爭、自私、動機不純。找找上下文,保羅認為這些都無傷大雅嗎?
3.1.3   承接以上兩條問題,你認為保羅重視什麼,輕視什麼?
3.1.4   當你遭受人身攻擊時,或為不懷好意的人憤憤不平時,你會如何處理?

3.2         保羅看基督(腓1:19-20)
3.2.1   你認為保羅渴望得到釋放嗎?
3.2.2   「切慕」(NIV: eagerly expect)本來就有「盼望」的意思,保羅使用重覆的語氣,強調他深切盼望什麼?
3.2.3  你曾遇見基督在你同年紀的人身上顯大嗎?那人如何做到?

劉進圖感言:感恩、盼望、等候  (明報) 20150226
【明報專訊】去年今天,我在鰂魚涌太康街遇襲受傷。一年過去了,我學會了三件事:感恩、盼望、等候。
  我在東區醫院和瑪麗醫院分別住了一個月,在麥理浩復康院住了近三個月,7月中出院回家,之後每周逢星期一至五早上回到麥理浩,接受物理治療和鍛煉,8月初恢復半晝工作,10月初右腿開始不用穿腳套,今年1月初左腿也可以不穿腳套,只靠一支手杖扶助走路。到了2月初,開始放下手杖,嘗試不倚靠任何工具,重新上路。醫生和治療師都認為,這個康復速度比一般人快,超出預期,為此我感恩。
  更值得感恩的是,從手術後清醒過來到現在,從來沒有創傷後遺徵兆,沒有噩夢,沒有陰影,沒有恐懼。我多次回到太康街,跟朋友用膳、逛鰂魚涌公園,內心平和寧靜。有心理治療師朋友問我,怎可能全無陰影?好像不太正常?我說不知道啊,我只是每天清早讀聖經、祈禱,一整天便感到平安,總不能為了證明自己「正常」,故意去找一些驚恐的感覺。我很清楚知道,如果沒有信仰的支持,我不可能不害怕,為此我感恩。感謝上帝,也感謝所有曾經為我禱告的朋友。
增值心靈存盼望
  去年還住在醫院的時候,有相識多年的朋友來探望,談到「人生下半場」的問題。這位朋友說,每當想到下半場一切都會走下坡,所有自己珍惜的東西,包括健康、事業、親人,都會衰落和失去,無法挽回,便感到憂傷無奈。我認真地思考了這個問題,卻有不同的看法。經歷了受傷住院的風浪後,我發現縱然身體衰老或受創傷,體力每下愈况,心靈的旅程卻可以天天向上,不斷有新的發現和領會。一些對我們重要的關係,例如與親人的關係,縱然年日久遠,依然可以突破更新。我們存在的意義和影響,過去我以為在於我們可以做什麼,現在發現原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怎樣的人,用怎樣的態度生活。展望人生下半場,我滿有盼望
繼續寫文章 揭露社會不公
  曾經有年輕人問我,康復後還會不會像過去那樣寫文章,揭發和批評社會上各種不公義的事情?我說相信會吧。經過這幾個月,目睹了大型的公民運動和嚴重的社會撕裂,也看到了鋪天蓋地的政治宣傳和無情的批鬥算帳,我斷續寫了好幾篇文章,現在我可以較確切地回答那位年輕人的問題,是的,我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懂得寫我不相信的東西。
  康復的旅程,是漫長的等候。經歷過長時間復康治療的朋友都知道,復康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經常是進兩步退一步,有時候進一步退兩步,我們只能在退步中求進步,在黑暗中等候黎明。例如,去年9月我雙腿都穿了腳套,在跑步機上可以持續步行一小時,還大膽地跟中學同學去遠足,但當10月右腿脫掉腳套,馬上便步履蹣跚。聖誕節假期前,按治療師建議在周末跟太太去沙灘,練習在不平坦的地面走路,真是一步一驚心,不到15分鐘便坐下休息。
感謝警隊一年悉心保護
  案件的偵查和審訊,同樣也是漫長的等候。涉嫌行兇的兩個人早已被捕,一直受覊押,但案子要轉介到高等法院審訊,排期在今年7月。至於行兇者背後受誰指使、有何動機,警方據說尚在調查,暫時未有突破。我盼望警隊的調查盡快有進展,讓公義得到伸張。我感謝警隊過去一年對我和家人悉心保護。
  最近看多了盧雲神父寫的書,包括《浪子回家》、《受傷的醫治者》、《等候之路》,發現他對等候有很精闢的看法。對於有信仰、有盼望的人,等候不是被動地什麼都不做,把人生的一切責任、成敗、得失,統統推給上帝或命運,而是積極地參與、創造、分享,等候上帝實現祂應許給我們的美善和愛。我現在的工作主要是新媒體發展和教育出版,這兩個範疇都需要撒種灌溉,耐心等候,但現在我明白到,那不是消極的、被動的等候,而是積極的、主動作好準備的等候
【劉進圖感言之三十五】
後記﹕感謝財政司長曾俊華先生在預算案中不點名的問候。

以下是Yahoo新聞「劉進圖遇襲一周年 報章撰文稱繼續揭發社會不公義」的留言:
https://hk.news.yahoo.com/劉進圖遇襲-周年-報章撰文稱繼續揭發社會不公義-020500771.html)截至20150306
4 則留言
愛香港  •  7天前 
明報班黄傘友是劉進圖一手做成,報社被班激進派劫持,惡過老闆 ! 公義 ? 叛黨 ?
Seven Uncle  •  7天前 
劉進圖遇襲一周年 報章撰文稱繼續揭發社會不公義

真的唔該呢個老劉唔好出來献世,當日事發,兇手都未拉到,政棍記協和一眾政棍傳媒就作未審先判的行為,一口咬定是打壓新聞自由,什至鬧至國際上,但至此都無證據顯示是如牠們所言是打壓新聞自由的兇案。

市民唔叫你哋交代咪算你哋好彩,仲敢炒冷飯再提這淤事,真的無品夾無準,仲敢撰文稱繼續揭發社會不公義,若有公義就一早告你哋妄自制造新聞,作未審先判的風氣,擾亂社會
Ken  •  7天前 
感謝慈母,冇野丫麻,冇睇到佢地見人就打丫? 將把後生仔拉埋牆角係咁打
邪神ALFU  •  7天前 
口舌招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