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登山寶訓查經系列02:鹽和光

第二課 鹽和光

13「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它不再有用,只好被丟在外面,任人踐踏。14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15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16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17「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18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直到一切都實現。19所以,無論誰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導人也這樣做,他在天國裏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誰遵行並如此教導人的,他在天國裏要稱為大。20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絕不能進天國。」(5:13-20

1          引言:寓言故事《死剩把口》
從前有一頭吃人的獅子。有一天,天使吩咐牠不能再吃基督徒獅子答應。過幾天,獅子吃了一個基督徒。天使對獅子說:我告訴過你,基督徒不能吃,他們是上帝的兒女!獅子說:我知道!只是我聞來聞去,沒有發現他有基督徒的味道。直至吃到最後,剩下他的嘴巴了,才聞到了基督徒的味道。看哪!他的嘴巴我沒有吃,還在這裡!
1.1         你是死剩把口的「基督徒」,還是真正的基督徒?

2          你們是鹽和光(太5:13-16
2.1         猶太人用的是「岩鹽」。他們飲食時會一手拿菜,一手舔鹽。鹽分愈來愈少,最後成無味的石頭,就會猶太人用油燈照明。由於火柴尚未發明,油燈滅了就難以再點燃所以他們用燈時把燈放在燈台上,不用時放在斗底下防止熄滅。鹽失去特質,就會被丟棄;燈不照亮一家,就沒有用。根據第16 基督徒的特質是有「好行為」,須被人「看見就「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想一想你的行為使身邊的親人朋友把榮耀歸給上帝嗎耶穌認為你是有用的基督徒還是無用而必被丟棄的「基督徒」

3          耶穌成全律法和先知(太5:17-19
3.1         「律法」 是指摩西五經。「先知」,是指先知書先知的主要工作是叫人回歸律法)。耶穌說他不是要廢掉律法而是要成全。他也應驗律法和先知,作世人的救主。你的行為和言論,是廢掉律法,還是成全律法呢?

4          你們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5:20
4.1         這裏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耶穌的教導),是耶穌又說你們要謹慎,不可故意在人的面前表現虔誠」(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太6:1)。到底耶穌的教導是甚麼意思?為甚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虔誠,不能使他們進天國?

5          耶穌怎樣成全律法耶穌在5:21-48提供六個例證。未來的查經將會探討。


6          立志:唱詩《光和鹽》(同心圓—TWS敬拜者使團)




登山寶訓查經系列-01:簡介


登山寶訓 簡介

1          登山寶訓的重要性

摩西
耶穌
經文
20-24
5-7
地點
西乃山
加利利湖北面的一座山
內容
領受律法
解釋律法「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5:17);六次「你們聽見……只是我告訴你們」(5:21-48
對象
12支派
12門徒


「他教導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1.1  思考:為甚麼登山寶訓與十誡同等重要?

2          登山寶訓的大綱
2.1         引言(5:1-2
2.2         天國子民的品格和福氣(5:3-12
2.3         天國子民的本質和使命(5:13-16
2.4         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5:17-7:12
2.4.1   肯定律法(5:17-20
2.4.2   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5:21-48
2.4.2.1  論殺人(21-26
2.4.2.2  論姦淫與休妻(27-32
2.4.2.3  論起誓(33-37
2.4.2.4  論報仇(38-42
2.4.2.5  論愛(43-48
2.4.3   真正的虔誠(6:1-7:11
2.4.3.1  論施捨(1-4
2.4.3.2  論禱告(5-15
2.4.3.3  論禁食(16-18
2.4.3.4  論財富(19-21
2.4.3.5  論心裡的光(22-23
2.4.3.6  論憂慮(25-34
2.4.3.7  論論斷人(7:1-5
2.4.3.8  論辨別的智慧(7:6
2.4.3.9  論祈求(7:7-11
2.4.4   總結律法的總意(7:12
2.5         結論兩條道路(7:13-27
2.5.1   兩條門路(13-14
2.5.2   兩種果樹(15-23
2.5.3   兩種根基(24-27
2.6         聽眾的反應(7:28-29

2.7  思考:耶穌的教導是舊的還是新的?耶穌的權威與摩西權威,哪個更大?

3          登山寶訓的一些歷史詮釋
3.1         十二使徒遺訓(第一世紀末期至第二世紀早期)
3.1.1   社會文化與第一世紀相差不大,所以按字面教導和實踐登山寶訓,能抗衡異端,並與猶太教分別出來。
3.2         奧古斯丁(四世紀)
3.2.1   認為登山寶訓是完美的基督徒典範,但即使基督徒不能完全遵守,也不會妨礙得救。
3.3         中世紀
3.3.1   認為登山寶訓對神職人員來說是誡命,對信徒來說只是忠告即使沒有遵守也不會失去救恩。
3.4         宗教改革期間——路德宗
3.4.1   信徒的教會生活受登山寶訓約束,但在俗世中不必按登山寶訓實踐。
3.5         宗教改革期間——重洗派
3.5.1   嚴格按字面理解和實踐登山寶訓。
3.6         時代主義者
3.6.1   認為登山寶訓是律法,現在的基督徒無力遵守,只有主再來,登山寶訓才生效。
3.7         心態倫理(An Ethic of Intention
3.7.1   認為登山寶訓提供原則,但實踐上應考慮文化因素,不應嚴格按字面去行。

3.8  思考:考慮整卷《馬太福音》的教導,馬太記錄登山寶訓的目的是甚麼?你認為今天的基督徒如何實踐登山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