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Current reading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urrent reading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

天路歷程靈修手冊

最近為教會做了一個企劃,就是推動閱讀《天路歷程》,為此寫作一本靈修手冊。

《天路歷程》的作者本仁約翰是清教徒牧者。他不服從當時體制的教會,因而入獄,在獄中著作《天路歷程》。《天路歷程》蘊含他的清教徒神學思想,內容紮實和完整,對人性的刻劃亦鞭辟入裏。可惜的是,靈修手冊的對象是一般弟兄姊妹,所以不詳盡交待歷史背景,神學思想,以及作者的個人經歷。另一方面,我在倉促中完成這本靈修手冊,只是提供一些呼應內容的經文作默想,一些導讀和思考問題,以及簡單的禱文。然而,作為一般弟兄姊妹靈修的讀物,也有益處。

謝頌羔譯本信、達、雅兼備,饒富韻味,我十分喜歡,但網上除了1940年由廣學會出版的譯本外(https://divinity-adhoc.library.yale.edu/HKBU/CLSC/0665_ppz.pdf),我就沒找到其他謝頌羔譯本。很遺憾,這本電子書字體又小又淡,閱讀起來不容易,所以我退而求其次,採用了西海譯本(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1205055507/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com.cn/pilgrim/big5/pilg-fram.htm)。

至於封面那幅精美的插圖,是誰畫的呢?是人工智能生成的!科學發展真是一日千里!然而,人性還是沒有進步,所以《天路歷程》描繪信徒所面對的信仰挑戰,人性的脆弱和堅強,以及對永恆價值的追求,對今天的信徒而言仍然非常貼切。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蠻不講理?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蠻不講理?

為了避免近親繁殖而破壞整個長頸鹿族群的健康,去年二月,丹麥動物園槍殺一頭健康的長頸鹿,然後屠宰給其他動物食用。你認為這樣做,在倫理上是否可取?請先花少許時間思想,再閱讀下去。

如果我再說,這頭長頸鹿沒有野外環境生存的能力,為祂絕育的話會有極大風險令牠在麻醉時摔斷脖子,此外沒有合適的動物園能收留牠,所以動物園有此決定。你會改變想法嗎?美國道德心理學家海特( Jonathan Haidt )的研究發現,人的直覺好像一隻大象,理性好像騎象的人——人往往以直覺作出道德判斷,然後才以理性為直覺護航。故此,要說服一個人,光是拆毀對方的理據往往不足夠,還要有真誠的聆聽和分享,這樣才可以令對方的大象信任你。反過來說,要說服自己改變立場,先要對付的,可能是執著和自欺。這個理論,適用於職場、家庭、社會,以及教會糾紛。

人天生就有道德感,海特認為人至少有六種道德追求,分別為關懷、公平、自由、忠誠、權威和純潔。以長頸鹿的例子來說,有些人著重關懷受害者,鄙視殘酷行徑,認為殺害無辜是可恥的,所以反對殺害長頸鹿;有些人則著重權威,渴望秩序和系統,為了守護族群的未來,情願犧牲少數的利益,所以支持動物園的做法。同理,針對社會議題,自由派和保守派的著眼點也跳不出以上六種追求。自由派關注受害者,追求社會正義,反對壓迫,寧願撼動其他道德追求,也要提升關懷、公平和自由,所以被視為麻煩製造者,甚至是顛覆份子。保守派則力求六種道德追求的平衡,認為目前的狀態兼顧六種道德追求,實在難能可貴,不願付出高昂的資本去削弱其中一種。這樣看來,兩個派別都是講求道德的人,不過兩個派別各有自己的追求,各有道理,但由於關注點不同,所以雙方都無法以理服人。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蠻不講理,不能和好?可能我們意氣用事,為了證明自己有理,搜集一切對自己有利的理據。為什麼以理服人總是那麼困難?可能我們都講求道德,只是各人的道德追求大相逕庭,並且各人都不願意考慮對方的思考模式。

「弟兄結怨,勸他和好,比取堅固城還難;這樣的爭競如同堅寨的門閂。」(箴18:19)化解紛爭,像打一場硬仗。人與人之間的爭競,不一定是對與錯的矛盾,也可以是對與對的爭持。「驕傲只啟爭競;聽勸言的,卻有智慧。」(箴13:10在撕裂的時代,我們的敵人往往不是意見不同的人,而是自己。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我城》-西西

  「有一次,班主任和他們一起去旅行。大家在草地上圍著她談話。班主任說,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  「於是,阿髮有了兩個願望。那是在鬧鐘響了之後,放下作業薄的時間內寫下來的,記了在一本拍紙簿內。她的願望,其中有一個和阿果相同,它們是:  「一、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二、將來長大了要創造美麗新世界。」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Critical thinking on Skeptics and Scientists- Richard Milne

"A skeptic is someone who treats all claims, all hypotheses with equal criticism. That's very important. Equal criticism. And all scientists, proper scientists, are, by that correct definition, skeptics.

"A denier is somebody who will take one hypothesis as being true. He will insist it's true. And a competing hypothesis, he will automatically reject, regardless of the evidence. So any claim, however stupid, that supports his preferred hypothesis, he will accept without criticism. Any claim that he doesn't like, he will reject without thinking about it."

"So that's the job of scientists, to make sense of all the data together, not to cherry pick those one or two points that what it is they want to say. Base on this, there's good science, and there's bad science. That's our third distinction. Good science takes all the evidence together and draws an honest conclusion. Bad science starts with a conclusion..."

"Science is about finding the facts. So that's the question that sizes us. What are the facts? Politics ask the question, what do we do? So, it's about society and the directed attacks."

"Science works by research, finding evidence, learning the facts. So the facts are there. Science is finding what they are. Politics is about finding out what people want to do, making a decision and then doing something. So, in science nobody's opinion matters, the evidence the facts are there, is just about finding it. Politics, everybody's opinion matters. Politics is about finding, coming together, and making a decision."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笑林廣記》.譏刺部.笑話一擔

秀才年將七十,忽生一子,因有年紀而生,即名年紀。未幾又生一子,似可讀書,命名學問。次年又生一子,笑曰:「如此老年,還要生兒,真笑話也。」因名曰笑話。
三人年長無事,俱命入山打柴。及歸,夫問曰:「三子之柴孰多?」
妻曰:「年紀有了一把,學問一些也無,笑話倒有一擔。」
(《笑林廣記》.譏刺部.笑話一擔)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勝利」作為贖罪論的比喻

書目:Gunton, Colin E.. The Actuality of Atonement: a study of metaphor, rationality and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Edinburgh: T&T Clark, 1994.

奧連(Gustav Aulen)在《勝利的基督》(Christus Victor)指出,經典的贖罪論(classic theory of atonement)視基督的十字架為一種勝利。這種「勝利」到底是甚麼意思?根頓認為,聖經中有關魔鬼的語言,表達出倫理的人受他們無法駕馭的力量所轄制 [p.73]。而這種力量無須是一種實在(reality),因為所謂被魔鬼轄制,其實是指人在救恩的事上無能為力 [p.70]。

惡在上帝面前從沒放肆的餘地。基督的道成肉身、死亡和復活除去引致破懷的力量,成就復和[p.55]。「勝利」並非軍事用語,不是指勝過某個對象。它是指我們心意行為因祂而改變一新,重建合乎上帝心意的秩序。而新天新地的建立就是上帝心意得以成就的高峰。[p. 78-82.]

Conclusion:惡並非實在。「基督勝過惡」不能按字面理解,就如「我勝過憂慮」、「他勝過失望」一樣。基督勝過撒但嗎?是的!不過,在奧連和根頓看來,撒但的角色不甚吃重,牠的勢不甚強大。基督勝過撒但,但不只勝過撒但,卻勝過世界。基督的勝利是指一切天上地下、有形無形、實在和非實在,都服在祂的腳下,歸回祂的旨意和秩序。按人的處境而言,上帝的勝利是指人順服上帝的權柄,回歸上帝的心意而活。

Reflections 1:我們宣告「主已得勝」,到底是甚麼意思?信徒對於上帝的勝利往往視之為脫離苦難、不遭攔阻、永遠平安。這種說法,恐怕不自覺地在「撒但」和「不幸」之間劃上等號。靠著基督勝過人生的不幸,是指在不幸面前,按著上帝的心意而活--在苦難裡面因敬畏而忍耐,在攔阻面前按律法前行,在不安之中憑信心面對。
Reflections 2:魔鬼的角色在我們的信仰有何地位?我們往往以為上帝與魔鬼開戰,互不相讓,各自爭奪靈魂。如果我們接受奧古斯丁:「惡只是善的虧損」,那麼基督的工作就是使惡的人回復善。如此,魔鬼的角色可有可無。在聖經裡面,魔鬼從來都靠邊站,沒有地位可言。基督的得勝是指全宇宙同歸於祂。信仰基督的人,不應懼怕魔鬼和屬牠的勢力,那能殺身體和靈魂的,才要怕祂。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研究贖罪論比喻的要點

書目:Gunton, Colin E.. The Actuality of Atonement: a study of metaphor, rationality and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Edinburgh: T&T Clark, 1994.

研究基督教贖罪論的比喻(戰場、祭壇、法庭),有四項要點。第一,要了解聖經如何使用比喻。第二,比喻所表達的意義必須以基督的降生、捨身和復活為框架。第三,必須考慮聖經的時代處境。第四,且是最重要的,比喻盛載神學,並且賦與主體和喻體新的意義,超越語言所指涉的基礎意思。(p. 48-52)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弱者的長勝之道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八。

 老儒劉挺生,言東城有獵者,夜半睡醒,聞窗紙淅淅作響。俄又聞窗下窸窣聲,披衣叱問,忽答曰:「我鬼也,有事求君,君勿怖。」問其何事,曰:「狐與鬼自古不並居。狐所窟穴之墓,皆無鬼之墓也。我墓在村北三里許,狐乘我他往,聚族居之,反驅我不得入。欲與鬥,則我本文士,必不勝;欲訟諸土神,即幸而得申,彼終亦報復,然又必不勝。惟得君等行獵時,或繞道半里,數過其地,則彼必恐怖而他徙矣。然倘有所遇,勿遽殪獲,恐事機或泄,彼又修怨於我也。」獵如其言,後夢其來謝。夫鵲巢鳩據,事理本直,然力不足以勝之,則避而不爭;力足以勝之,又長慮深思,而不盡其力。不求幸勝,不求過勝,此其所以終勝歟?孱弱者遇強暴,如此鬼可矣。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基督在父神的右邊


大馬色的約翰:《正統信仰闡詳》第四部第二章:
我們認為基督親身坐在父上帝的右邊,但是我們卻不承認父的右邊是真正的場所。因為祂是無限定的,怎麼會有一個場所的右邊呢?左邊和右邊是屬於那有限的相對。但是我們說父右邊的意義是神的榮耀和尊貴。那在諸世代之前就是神,而與父有同樣的本質,後來又變成肉身的神子,就親身坐在這裡,祂的肉身分享那榮耀。因為祂與祂的肉身是為萬物以一體崇敬所敬拜著。
Now, we say that Christ sat in His body at the right hand of the Father, yet we do not mean a physical right hand of the Father. For how would He who is uncircumscribed have a physical right hand? Right and left hands belong to those who are circumscribed. What we call the right hand of the Father is the glory and honor of the Godhead in which the Son of God existed as God and consubstantial with the Father before the ages and in which, having in the last days become incarnated, He sits corporeally with His flesh glorified together with Him, for He and His flesh are adored together with one adoration by all creation.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No man is an island

最近沉思中。拜讀John Donne所著的詩歌,讀到以下一段,也就是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所引用的片段。

Meditation XVII: No man is an island.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any manne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宮心計中的內情

  為了和年輕人增加話題,我在myTV看了首集「宮心計」。

  其實「尚宮」一詞不獨韓國才有,中國亦自古有之。

  唐朝行三省六部制。據《舊唐書》卷四十四,志二十四,職官三的記述,後宮仿效六部,分六尚書二十四司。六尚書是指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和尚功。尚功設二人,掌女功之程課,下有四司,即司製、司珍、司綵、司計。因此「宮心計」中的「尚宮」總「司製、司珍、司膳、司設」是錯誤的。事實上,司膳隸屬尚食,司設隸屬尚寢,而司製和司珍都隸屬尚功,所以「宮心計」中的「尚宮」改稱為「尚功」則更貼切。史料說,尚功設二人,下有司製、司珍、司綵、司計各二人,各司以下又設典、掌和女史各二人(司珍局女史有六人)。因此「宮心計」中女官人數應該更多。不過為方便拍攝和增加娛樂性,編劇作出修改是可以理解的。

  史料沒有記載劉三好這人。且看劇中劉三好如何由「司制房」女史跨部門晉升為掌珍(正八品),再跳級升為為司珍(正六品),最後忽然成為德妃(正一品)。另外,史料沒有記載姚金玲(史料稱之晁氏,有姓無名)的出身。我們且看他如何忽然由女史變成皇后。

  其實真正吸引我的,卻是劇情的另一條支脈,就是懿安皇后郭氏與孝明皇后鄭氏的冤仇。史料說,郭氏出身名門,是憲宗之妃。憲宗在位時,曾有百官奏請冊封郭氏為皇后,但因她出身顯赫,憲宗有所忌憚才被拒絕。憲宗崩後,郭氏的兒子穆宗繼位,封郭氏為皇太后。穆宗崩後,分別由敬宗、文宗、武宗三個兒子繼位,所以郭氏成為皇帝的祖母,獲封為太皇太后。郭氏出身高貴,連憲宗也忌他幾分,亦受百官擁護,歷五朝禮遇,可見她應是個強勢的女人。

  至於鄭氏,她本是叛臣之妾,叛敗後入宮成為郭氏的侍女。後來她被憲宗臨幸,誕下一子,一躍為妃。武宗崩後,鄭氏之子宣宗被擁立登基,於是鄭氏獲封為皇太后。此時,郭氏仍保留太皇太后的身份,不過她由四朝太后、三朝皇帝之祖母,忽然降格成為皇帝之母。我們可以想像郭氏的心態--鄭氏本來出身寒微,有帶罪之身,曾是自己的侍女,後來她忽然升格為妃,現在竟被尊為皇太后,與自己同為皇帝之母!郭氏的心中一定不是味兒。加上宣宗登位後,禮待親母鄭氏,疏遠郭氏,令郭氏大為不滿。

  史料說,郭氏不滿宣宗禮薄。一天,她登上勤政樓想跳樓自盡,但被人阻止。宣宗知悉後不但沒有安撫她,更大為惱怒。當晚,郭氏便在寢宮離世。

  TVB選謝雪心和韓瑪利分別飾演郭氏和鄭氏,實在是明智之選。我期待郭氏企跳不成,保住一命,當晚卻離奇暴斃的一幕。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南宋真假帝姬案

  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難」後,宋高宗與金國達成協議。宋國須獻徽欽二宗,並其他人質和財物給金國。如不敷數,則需輸送女性抵債--以宗室女性價值較高;庶民婦人則較低。結果1萬多位女性,包括皇后、嬪妃、帝姬(即公主),以及許多民女都被賣到金國,即使如此,北宋政府仍欠金人34萬多綻金、87多萬銀。

  這些被押解的女性包括韋妃(宋高宗的母親)、朱皇后(宋欽宗的皇后)和柔福帝姬(宋徽宗的女兒)。她們受盡金人凌辱,其中朱皇后因不堪污辱而投水自盡。而柔福帝姬被賣時17歲,她先後被歸蓋天大王完顏宗賢、千戶國祿、金太宗完顏晟所佔有,後被編入洗衣院(即官妓院),最後被編嫁給金軍將領徐還。

  建炎四年(1130年),有女子自稱柔福帝姬,聲稱從金國逃回。她經過老宮女和老宦官驗證,盤問宮中舊事後,確認為真。只是唯一值得懷疑的地方是她的一雙大腳不像以前的纏足。然而那人回答卻有道理:「金人驅迫,跣行萬里,豈復故態?」

  於是宋高宗授與那女子福國長公主的稱號。後來又為她選永州防御使為駙馬。

  兩年後,有人自認欽宗胞妹,即徽宗的女兒榮德帝姬。但是那女人經老宮女和老宦官驗證後,證實為假,被亂棍打死。

  再過十二年後,紹興十二年(1142)年,韋妃歸宋。她向當時的皇帝宋高宗說真正的柔福帝姬早就在她啟程回宋前一年於金國死去,所以現在的帝姬是假冒的。經嚴刑審問後,發現那帝姬是開封一位尼姑所假扮。於是宋高宗便下令誅殺。

  後人對此案抱存懷疑。由於韋妃被俘時也歸蓋天大王完顏宗賢,於是她與柔福帝姬共事一夫。而且所有被俘帝姬不是被金國貴族佔有,就是入洗衣院為娼妓,所以有些人認為韋妃指控真帝姬為假,以保聲譽。

  此案,後世稱為「南宋真假帝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