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上帝是我們的盼望

西西說《我城》是她寫作路上的一個轉捩點,是他脫離存在主義風格的標誌,對於人性和社會多了童真與盼望。同樣,我過去常形容自己是個悲觀主義者,不信任人性,也不信任社會,但現在對兩者多了些微希望。

世界無疑是淌渾水,又齷齪又黏稠。然而神仍然深愛世界。祂藉耶穌基督闖入人間,宣揚屬天的盼望,成為黑暗中的曙光。爾後將祂的義託付給我們,叫我們傳揚出黑暗入光明的盼望。於是,自初期教會起,神藉著信徒宣揚祂的義,干擾世界的「秩序」,而信徒被視為「攪亂天下」的百姓(徒十七6)。

我們是不義的人,又活在不義的民中。但是我們應當對世界心存希望,不是因為我們可靠到一個地步能被寄予厚望,卻是因為我們裡頭的真理是我們的盼望。誠如保羅所說,我們這些臭皮囊,盛載了神莫大的能力,成為基督的僕人(林後四7)!遺憾的是,真理的敵人,往往不是魔鬼,卻是信徒。因為許多信徒扼殺真理的其中一個要旨,就是盼望。

聖靈藉著保羅說:「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林後四1)。神將福音及福音帶來的盼望送贈我們,這個盼望不獨指身體復活,也指人類在現世從罪惡中轉回,社會在現世因為一部份人類得贖而稍微轉化。倘若我們輕看福音的大能,又消滅福音所帶來的盼望,且丟棄我們的使命,我們比不信的人更加可憐。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我城》-西西

  「有一次,班主任和他們一起去旅行。大家在草地上圍著她談話。班主任說,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  「於是,阿髮有了兩個願望。那是在鬧鐘響了之後,放下作業薄的時間內寫下來的,記了在一本拍紙簿內。她的願望,其中有一個和阿果相同,它們是:  「一、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二、將來長大了要創造美麗新世界。」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Critical thinking on Skeptics and Scientists- Richard Milne

"A skeptic is someone who treats all claims, all hypotheses with equal criticism. That's very important. Equal criticism. And all scientists, proper scientists, are, by that correct definition, skeptics.

"A denier is somebody who will take one hypothesis as being true. He will insist it's true. And a competing hypothesis, he will automatically reject, regardless of the evidence. So any claim, however stupid, that supports his preferred hypothesis, he will accept without criticism. Any claim that he doesn't like, he will reject without thinking about it."

"So that's the job of scientists, to make sense of all the data together, not to cherry pick those one or two points that what it is they want to say. Base on this, there's good science, and there's bad science. That's our third distinction. Good science takes all the evidence together and draws an honest conclusion. Bad science starts with a conclusion..."

"Science is about finding the facts. So that's the question that sizes us. What are the facts? Politics ask the question, what do we do? So, it's about society and the directed attacks."

"Science works by research, finding evidence, learning the facts. So the facts are there. Science is finding what they are. Politics is about finding out what people want to do, making a decision and then doing something. So, in science nobody's opinion matters, the evidence the facts are there, is just about finding it. Politics, everybody's opinion matters. Politics is about finding, coming together, and making a decision."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作基督的僕人

《作基督的僕人

今天是新一屆執事的選舉日。上星期的《教牧分享》從《使徒行傳》六章一至七節,分析教會歷史中第一次選舉執事的原因、方法和結果。今期《教牧分享》則從聖經、歷史和文化解釋作執事的性質和應有的心態。

雖然本文集中討論執事,但是內容與所有弟兄姊妹息息相關,因為聖經所提及的「執事」,不單指某種教會常設的事奉人員,也可以指一般的事奉者。執事的事奉觀與信徒的事奉觀並無二致。既然每個信徒都要彼此服事(彼前四10),那麼我們都應該學習如何服事。

執事(διάκονος)在新約聖經出現29次,連同直接相關的動詞「作服事」和表示其行動的名詞「服事」,出現98次,可見那是常用詞。「執事」不一定指教會常設的崗位。根據聖經原文,在迦拿婚宴中伺酒的「用人」(約二59),其實是「執事」。另一方面,耶穌基督曾說所有跟從祂的人都要服事祂(約十二26),經文中「服事我的人」,其實也是「執事」。「執事」亦非教會專用詞彙。根據新約時期的經外文獻,「執事」是指那些執行別人命令的人,尤其是指奴隸制度中僕役,可以是車夫、信差、廚子、伺候餐宴的用人。在當時的希臘社會,作僕役(執事)毫不尊貴,因為希臘人酷愛自由,作僕役(執事)意味自己受別人轄制,有損自由人的尊嚴。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曾說:「服事別人的人怎能快樂呢?」證明作執事不叫人欣羨。

基督信仰賦予執事另一重意義。初期教會人數增多,為了應付實際需要,門徒選賢與能,一同建立教會。有證據顯示,基督升天後二、三十年,「執事」已經成為教會職事的名稱,是常設的崗位(參腓一 1;提前三8-12)。其中《提摩太前書》簡述作執事的條件,即必須有若干屬靈的品格與好見證,並不分男女。以上也是本堂所有執事候選人的首要資格。可想而知,執事獲得信徒的信任,聲譽卓著,眾望所歸,大有榮耀。然而,教會稱呼所選舉出來的領袖為「執事」,表明這些領袖不過是眾人的僕人。按當時的文化而言,他們像僕役一樣沒有自主權,必須受主人的差遣,履行主人的吩咐。這位主人,當然就是教會的元首耶穌基督了。

當十二個門徒爭論誰為大,「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太二十25-27)。耶穌基督反對教會領袖用希臘人的方式去統治和管轄弟兄姊妹。祂提出與當時文化迥然不同的領導模式:僕人領導──作領袖的,必須是眾人的僕人。而耶穌基督親身示範如何作僕人領袖:「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8)可見世界的智慧雖是人類智力的結晶,但不能全盤移植到教會的事工上。

結合上述的思考,我們可以有三項簡單的默想。第一,作基督的僕人是受寵若驚的事,因為全能的主不需人手服事,卻竟然讓我們這些有限的人,有份於那關乎永恆的事工。第二,作基督的僕人是恭肅嚴整的事,因為我們受上帝差遣作成祂的吩咐。祂看重工人的品格。若不忠心,主必追究。第三,作基督的僕人是自甘卑微的事,因為我們蒙召脫去從前的驕傲,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虛己服事主和服事人。總的來說,不論我們是否承擔執事的崗位,我們都是基督的僕人。我們應當樂於事主,忠信篤敬,謙卑自牧,品格和行為都與基督的僕人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