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寶訓 簡介
1
登山寶訓的重要性
摩西
|
耶穌
|
|
經文
|
出20-24章
|
太5-7章
|
地點
|
西乃山
|
加利利湖北面的一座山
|
內容
|
領受律法
|
解釋律法「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5:17);六次「你們聽見……只是我告訴你們」(5:21-48)
|
對象
|
12支派
|
12門徒
|
「他教導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
1.1 思考:為甚麼登山寶訓與十誡同等重要?
2
登山寶訓的大綱
2.1
引言(5:1-2)
2.2
天國子民的品格和福氣(5:3-12)
2.3
天國子民的本質和使命(5:13-16)
2.4
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5:17-7:12)
2.4.1
肯定律法(5:17-20)
2.4.2
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5:21-48)
2.4.2.1
論殺人(21-26)
2.4.2.2
論姦淫與休妻(27-32)
2.4.2.3
論起誓(33-37)
2.4.2.4
論報仇(38-42)
2.4.2.5
論愛(43-48)
2.4.3
真正的虔誠(6:1-7:11)
2.4.3.1
論施捨(1-4)
2.4.3.2
論禱告(5-15)
2.4.3.3
論禁食(16-18)
2.4.3.4
論財富(19-21)
2.4.3.5
論心裡的光(22-23)
2.4.3.6
論憂慮(25-34)
2.4.3.7
論論斷人(7:1-5)
2.4.3.8
論辨別的智慧(7:6)
2.4.3.9
論祈求(7:7-11)
2.4.4
總結律法的總意(7:12)
2.5
結論:兩條道路(7:13-27)
2.5.1
兩條門路(13-14)
2.5.2
兩種果樹(15-23)
2.5.3
兩種根基(24-27)
2.6
聽眾的反應(7:28-29)
2.7 思考:耶穌的教導是舊的,還是新的?耶穌的權威與摩西權威,哪個更大?
3
登山寶訓的一些歷史詮釋
3.1
十二使徒遺訓(第一世紀末期至第二世紀早期)
3.1.1 社會文化與第一世紀相差不大,所以按字面教導和實踐登山寶訓,能抗衡異端,並與猶太教分別出來。
3.2
奧古斯丁(四世紀)
3.2.1
認為登山寶訓是完美的基督徒典範,但即使基督徒不能完全遵守,也不會妨礙得救。
3.3 中世紀
3.3.1
認為登山寶訓對神職人員來說是誡命,對信徒來說只是忠告。即使沒有遵守,也不會失去救恩。
3.4
宗教改革期間——路德宗
3.4.1
信徒的教會生活受登山寶訓約束,但在俗世中不必按登山寶訓實踐。
3.5 宗教改革期間——重洗派
3.5.1
嚴格按字面理解和實踐登山寶訓。
3.6
時代主義者
3.6.1
認為登山寶訓是律法,現在的基督徒無力遵守,只有主再來,登山寶訓才生效。
3.7
心態倫理(An Ethic of Intention)
3.7.1
認為登山寶訓提供原則,但實踐上應考慮文化因素,不應嚴格按字面去行。
3.8 思考:考慮整卷《馬太福音》的教導,馬太記錄登山寶訓的目的是甚麼?你認為今天的基督徒如何實踐登山寶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