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登山寶訓查經系列02:鹽和光

第二課 鹽和光

13「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它不再有用,只好被丟在外面,任人踐踏。14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15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16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17「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18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直到一切都實現。19所以,無論誰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導人也這樣做,他在天國裏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誰遵行並如此教導人的,他在天國裏要稱為大。20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絕不能進天國。」(5:13-20

1          引言:寓言故事《死剩把口》
從前有一頭吃人的獅子。有一天,天使吩咐牠不能再吃基督徒獅子答應。過幾天,獅子吃了一個基督徒。天使對獅子說:我告訴過你,基督徒不能吃,他們是上帝的兒女!獅子說:我知道!只是我聞來聞去,沒有發現他有基督徒的味道。直至吃到最後,剩下他的嘴巴了,才聞到了基督徒的味道。看哪!他的嘴巴我沒有吃,還在這裡!
1.1         你是死剩把口的「基督徒」,還是真正的基督徒?

2          你們是鹽和光(太5:13-16
2.1         猶太人用的是「岩鹽」。他們飲食時會一手拿菜,一手舔鹽。鹽分愈來愈少,最後成無味的石頭,就會猶太人用油燈照明。由於火柴尚未發明,油燈滅了就難以再點燃所以他們用燈時把燈放在燈台上,不用時放在斗底下防止熄滅。鹽失去特質,就會被丟棄;燈不照亮一家,就沒有用。根據第16 基督徒的特質是有「好行為」,須被人「看見就「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想一想你的行為使身邊的親人朋友把榮耀歸給上帝嗎耶穌認為你是有用的基督徒還是無用而必被丟棄的「基督徒」

3          耶穌成全律法和先知(太5:17-19
3.1         「律法」 是指摩西五經。「先知」,是指先知書先知的主要工作是叫人回歸律法)。耶穌說他不是要廢掉律法而是要成全。他也應驗律法和先知,作世人的救主。你的行為和言論,是廢掉律法,還是成全律法呢?

4          你們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5:20
4.1         這裏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耶穌的教導),是耶穌又說你們要謹慎,不可故意在人的面前表現虔誠」(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太6:1)。到底耶穌的教導是甚麼意思?為甚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虔誠,不能使他們進天國?

5          耶穌怎樣成全律法耶穌在5:21-48提供六個例證。未來的查經將會探討。


6          立志:唱詩《光和鹽》(同心圓—TWS敬拜者使團)




登山寶訓查經系列-01:簡介


登山寶訓 簡介

1          登山寶訓的重要性

摩西
耶穌
經文
20-24
5-7
地點
西乃山
加利利湖北面的一座山
內容
領受律法
解釋律法「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5:17);六次「你們聽見……只是我告訴你們」(5:21-48
對象
12支派
12門徒


「他教導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1.1  思考:為甚麼登山寶訓與十誡同等重要?

2          登山寶訓的大綱
2.1         引言(5:1-2
2.2         天國子民的品格和福氣(5:3-12
2.3         天國子民的本質和使命(5:13-16
2.4         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5:17-7:12
2.4.1   肯定律法(5:17-20
2.4.2   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5:21-48
2.4.2.1  論殺人(21-26
2.4.2.2  論姦淫與休妻(27-32
2.4.2.3  論起誓(33-37
2.4.2.4  論報仇(38-42
2.4.2.5  論愛(43-48
2.4.3   真正的虔誠(6:1-7:11
2.4.3.1  論施捨(1-4
2.4.3.2  論禱告(5-15
2.4.3.3  論禁食(16-18
2.4.3.4  論財富(19-21
2.4.3.5  論心裡的光(22-23
2.4.3.6  論憂慮(25-34
2.4.3.7  論論斷人(7:1-5
2.4.3.8  論辨別的智慧(7:6
2.4.3.9  論祈求(7:7-11
2.4.4   總結律法的總意(7:12
2.5         結論兩條道路(7:13-27
2.5.1   兩條門路(13-14
2.5.2   兩種果樹(15-23
2.5.3   兩種根基(24-27
2.6         聽眾的反應(7:28-29

2.7  思考:耶穌的教導是舊的還是新的?耶穌的權威與摩西權威,哪個更大?

3          登山寶訓的一些歷史詮釋
3.1         十二使徒遺訓(第一世紀末期至第二世紀早期)
3.1.1   社會文化與第一世紀相差不大,所以按字面教導和實踐登山寶訓,能抗衡異端,並與猶太教分別出來。
3.2         奧古斯丁(四世紀)
3.2.1   認為登山寶訓是完美的基督徒典範,但即使基督徒不能完全遵守,也不會妨礙得救。
3.3         中世紀
3.3.1   認為登山寶訓對神職人員來說是誡命,對信徒來說只是忠告即使沒有遵守也不會失去救恩。
3.4         宗教改革期間——路德宗
3.4.1   信徒的教會生活受登山寶訓約束,但在俗世中不必按登山寶訓實踐。
3.5         宗教改革期間——重洗派
3.5.1   嚴格按字面理解和實踐登山寶訓。
3.6         時代主義者
3.6.1   認為登山寶訓是律法,現在的基督徒無力遵守,只有主再來,登山寶訓才生效。
3.7         心態倫理(An Ethic of Intention
3.7.1   認為登山寶訓提供原則,但實踐上應考慮文化因素,不應嚴格按字面去行。

3.8  思考:考慮整卷《馬太福音》的教導,馬太記錄登山寶訓的目的是甚麼?你認為今天的基督徒如何實踐登山寶訓?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新喜劇之王》的倫理學


《新喜劇之王》的倫理學

  根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演員的演出是透過演員的體驗與劇本的角色交互而產生的。同理,下文是我對人生的體驗與電影的表達交流互動而產生的。在互動的過程中,電影情節是我內在反省的材料。而互動的結果是,導演的原意最終被揚棄,我對人生的感悟得以提升。考慮到這一點,本文雖然有過度詮釋(over-interpretation)的危險,有機會誤解導演的原意,但是我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

  《新喜劇之王》的網上評論,多圍繞著它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我認為《新喜劇之王》是後者。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定義,「悲劇是模仿一個嚴肅而本身完整的行動,行動的範圍應相當廣泛;劇中使用的語言應依不同情節而加上愉悅的伴奏;其形式應是富於戲劇性的,而不是敘述性的;最後,藉由其劇情引起哀憐與恐懼之感,藉以達成此等情緒的『淨化』。」[註1]換言之,悲劇的觀眾從劇情當中引發負面的情緒,從而引發觀眾模仿劇中人物的高尚情操。例如:古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的主角沒有擺脫命運的擺佈,但是它描述主角與命運鬥爭的英雄氣慨。

  《新喜劇之王》完全符合古希臘悲劇的特點。女主角如夢堅信,憑藉後天的努力,終有一天一定可以當女主角。於是,她不斷琢磨演技,不斷尋找演出的機會,不斷嘗試呈現自己的實力。即使她跑了十多年的龍套,他仍然努力不懈。然而,命運弄人,她欠缺的是一個機會。一天街上,她跟朋友說:「機會就是留給努力的人。總不能我站在大街上,就有人拉我當明星吧!」此話說完,她身邊不願意當明星的朋友,竟然在大街上被星探發掘,搖身一變而成為女主角。如夢沒有得到命運的眷顧,大受打擊,唯有對自己說,要加倍努力,迎接屬於自己的機會。後來,為了爭取演出機會,她在導演面前自薦,卻得到恨毒的評價——從現在到宇宙毀滅,你都沒有機會。然後,那位起初不願當明星的朋友冷血地踹上一腳:「算了吧!這是命。」最後,她得知自己被男朋友騙財之後,走到人生的最低谷,在雨中騎著電單車時遇上車禍。

  《新喜劇之王》詰問我們:努力與機會到底有甚麼關係?不論劇情或是現實都告訴我們殘酷的真相,就是努力的人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不一定經過努力。正如《傳道書》所說:「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9:11)《新喜劇之王》留下一個不能解決的懸念。到底如夢在車禍之中死去,後事都是她的幻想,還是她在車禍之中僥倖生還,然後得到提拔,最終成為最佳女主角?我們不能得到確鑿的結論。或許,導演透過配樂《天鵝湖》,表達《新喜劇之王》與《天鵝湖》一樣,容許兩極的結局發生。然而,不論觀眾接受哪一個結局,仍然無損《新喜劇之王》的悲劇意義。

  在大團圓結局裡,如夢獲頒最佳女主角。頒獎之前,銀幕放映她成名之前的珍貴片段,即是她跑龍套的片段。原來,跑龍套造就一個巨星的誕生。倒過來說,最佳男女主角,就在跑龍套裡面。這反映一件事實。演藝圈大,有實力的人不少,可是榮獲最佳男女主角的,沒有幾多人。我們都曉得,懷才必遇是勉勵世人奮鬥的說詞,懷才不遇才是人生的常態。所以韓愈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夢的偉大情操在於她與命運鬥爭,努力不懈,自強不息,敬業樂業。這樣看來,我們追問如夢到底有沒有成為最佳女主角,其實沒有意義。因為即使她一生沒有得到別人的賞識,她仍然配得最佳女主角。而演員的價值並非在獲頒最佳男女主角之時,而是他一絲不苟地演出之時。如夢的一生,過程比結局更重要。片頭配樂陳百強的《疾風》歌詞正是反映這點:「如內心有夢便全力追蹤,不須計哪天才可終。」

  《新喜劇之王》對基督徒有甚麼反思呢?王礽福最近說:「聞說神學院某同學講道很好,特地上網聽她講道,印象最深是她講了一個信徒例子:某姊妹在某大公司面試後,證實懷了身孕。這時候該公司決定聘用她,她猶豫應該即時相告,還是假裝上任後才知道懷了孕。幾經考慮,她決定如實相告。果不其然,神蹟沒有發生,大公司決定不聘用她。之後,果不其然,神蹟沒有發生,她找不到一份比這大公司條件優厚的工作。」[註2]王礽福指出,我們行善,不是因為行善可以得到報償,而是行善本身已經有價值,而其價值遠越條件優厚的工作。這其實詰問我們:如果信仰基督,不會帶給你甚麼好處,你還會信仰基督嗎?這問題的核心是:你的上帝是上帝,還是上帝的恩典?優秀的演員尚且不會因為懷才不遇而放棄追逐夢想,真實的基督徒也不會因為生活的窘迫,人際關係的衝突,罪惡的猖狂,甚至禱告的不蒙應允而放棄追隨基督。為甚麼?因為如果祂是指引我們通往父神的唯一道路,宇宙的真理,生命的源頭,我們就沒有放棄追隨祂的理由。


〈成為我異象〉
1)求我心中王,成為我異象,我別無愛慕,惟主我景仰;
主日夜居首,我心嚮往,睡著或睡醒,慈容是我光。
2)成為我智慧,成為我箴言,我願常跟隨,主在我身邊;
你是我聖父,慈愛無比,你常居我心,你我不相離。
3)我不求虛名,也不求富有,主是我基業,從今到永久;
惟主在我心,永遠居首,天上大君王,祂是我萬有。
4)天上大君王,光明的太陽,容我享天樂,我已打勝仗;
我心之主宰,凡事引導,萬有的主宰,成為我異象。

------
[註1Aristotle, Poetics, 6, 1449b 25-28。譯文參Aristotle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台北:商務,2001),頁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