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於基督教機構事奉,協助舉行研討會。會中,一位講員以參孫的經歷為例,說明基督徒(尤其是全職事奉上帝的人)可能會出現的危機,其言銘刻於心,儼如暮鼓晨鐘,餘響至今猶存。
參孫自出生起就歸上帝為聖作拿細耳人(士十三 5 ),而拿細耳人的記號是不吃喝葡萄及其製物,不靠近死屍,不用剃頭刀剃頭(民六1-8)。參孫有超乎尋常的力氣(士十四 6),非凡的智慧(士十四 14),詩人的才華(士十四 14),更有上帝的靈感動(士十三 25,十四6 、19,十五 14),甚至有神蹟伴隨著他(士十五 18-19)。可以說,他是個文經武緯、智勇兼備、事奉奏效的支派領袖。不過,他超人的力氣在他頭髮被剃後頓然全失。《士師記》十六章20節說:「……參孫從睡中醒來,心裡說我要像前幾次出去活動身體,他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他了。」結果,參孫被敵人擄去,被剜去眼睛,被強迫推磨,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
值得留意的是,經文說耶和華離開參孫,卻沒有說耶和華的靈離開他。耶和華在甚麼時候離開參孫呢?經文保留懸疑性,我們無從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參孫從起初就藐視上帝所賜的身分。他觸犯禁令,接觸死獅,但仍受耶和華的靈感動,先戰勝三十人(士十四19),後戰勝一千人(士十五16)。他沒有自省過來,反親近妓女,被剃掉頭髮,雖經歷慘痛的失敗,卻在死前一刻也沒有表露悔改之意。即使臨終前的祈禱,也只是為自己的名譽而祈求,而非悔罪(士十六28)!
在舊約聖經,上帝的靈感動一個人,可以指那人獲得從上帝而來的能力,說出上帝要他說的話語,或行出上帝要他做的行動(如:出三十一3),通常與敬畏上帝的人相關,但並非必然。參孫的生平證明,一個人的事奉果效與其基督徒品格不一定掛鉤。事奉果效美好,不代表那人蒙上帝悅納。故此,每一位信徒都要經常檢視自己有甚麼惡行沒有。要當下悔改,不要等到上帝的責罰來到,否則可能追悔莫及。
作為初出茅廬的傳道者,我畢生以參孫的經歷為誡,目標是在人生結束時「終結得好」(finishing well)。《傳道書》七章8節說:「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我祈求在上帝面前成為又忠心又良善的僕人。懇請各位主內弟兄姊妹督責和監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