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我看《少年Pi的奇幻飄流》--沉迷第八藝術第五回

《少年Pi的奇幻飄流》改編自加拿大哲學家兼作家揚.馬特爾(Yann Martel,1963~)於200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導演是李安。

優秀的作家將腦海中的人物用筆墨寫下來之時,必定加以篩選,因為花一墨多寫一些就是冗贅,令讀者偏離作者預設的思路;動一刀誤刪一點就是魯莽,叫讀者未能從文字裡充份看得出作者的心思。故此,從小說人物的直接描述和間接描述,我們可以推敲作者想要表達甚麼思想。在看起來冗贅的地方猜測,我們可以了解作者悉心鋪設怎樣的思路;在看起來遺漏的部份思索,我們可以估計該項可能並非小說的重點。然而,以上都假設那人是個有編輯意識,而且付諸實行的作家。

《少年Pi的奇幻飄流》的主角設定,是一位稱為Piscine Molitor的男人,簡稱為Pi。這人自小對宗教興趣狂熱,甚至混合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何主角要被稱為Pi,不叫其他名字?那是因為作者要探討宗教問題--Pi是個無理數(irrational number),而宗教常被稱為非理性的(irrational)。作者唸哲學出身,他可能藉小說表達他對宗教的見解。

宗教混合主義是揉合各種宗教和宗教文化,然後創造一個新的宗教出來。印度教接受成千上萬的神祇,然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是一神信仰,與印度教有絕對不能調和的地方。Pi同時相信三個宗教,其實只是各取所需,創造一個自以為合理的新宗教。如此來看,Pi所相信的宗教是以人本主義的宗教。

《少年Pi的奇幻飄流》的結尾是這樣的:兩個日本官方人員詢問Pi船難的事,Pi說出他與老虎共存的經歷,但他們不肯接受。於是他改說另一個版本--鬣狗實際上是同船的廚師、斑馬是船員、猩猩是Pi的母親、老虎就是Pi自己。廚師殺害了斷了一條腿的船員和Pi的母親,然後用他們的身體當作釣魚的餌,Pi出於忿怒和自衛而殺害了兇手。在電影版,Pi 詢問他的朋友接受哪一個版本。他的朋友選擇有老虎的版本,然後Pi說了一句話:「信神也是如此」。

到底Pi真的與孟加拉虎共處227天?還是孟加虎就是Pi本人?這是不少讀過小說或看過電影的人所發出的疑問。在我看來,兩個論述皆為正確。Pi 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而奪去別人的生命,令他產生倫理上的困擾,逼使他透過宗教尋求救贖。船上過百天的日子就是良知的我(Pi)與邪惡的我(老虎)角力的日子。邪惡的我並非一無是處。電影接近結束時,Pi承認,若沒有老虎,他就失去生存下去的動力。但當老虎揚長而去之後,Pi卻為老虎而婉惜。

宗教到底有何作用?電影中,接受和不接受宗教的人,對於相同的事物會有兩極的理解。在揚.馬特爾看來,宗教的追尋可逼使人向前邁進,也可解決倫理困擾,並且產生自我詮釋和封閉的宇宙觀。不過,以上都是從功能而言的。幾乎每個宗教都有上述功能。如此,我作為一個基督徒,基督教對我而言有何獨特之處?

我們絕大部分人尋覓上帝,包括筆者在內,起初是為了自己的好處。例如:回復健康、豁免災禍、消除罪疚、安撫心靈。然而我們真實認識上帝的啟示後,便能發現啟示本身是恩典,甚至啟示盛載恩典,並且帶領我們進入更多的恩典[註]。藉著啟示,我們曉得從創造到如今,我們所宣信的上帝不斷介入時空,甚至親自闖入時空,將來還要更新時空。若無上帝的恩典,我們對上帝不明所以,也無從領受,遑論按上帝的心意而活。可以說,基督教是恩典的宗教。由於上帝恩典的啟示,我們得到規範性的(normative)指引,讓我們邁進正確的方向、作恰當的倫理選擇,理解宇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總言之,Pi是一個相信有神的人,在尋求神的過程之中得到解脫。他的信仰是私人的,是以自己為本的。基督徒則是相信上帝的人,因上帝的主動工作而得到解脫,並按著上帝持續的恩典活到永恆。我們的信仰是受上帝指引的,是以上帝為本的。



[註]:也可這樣表達--我們真實認識上帝的啟示後,便能發現啟示本身是上帝賜給世人的禮物,內含上帝賜給世人的禮物,並且帶領我們在將來領受更多從上帝而來的禮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