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上帝是我們的盼望

西西說《我城》是她寫作路上的一個轉捩點,是他脫離存在主義風格的標誌,對於人性和社會多了童真與盼望。同樣,我過去常形容自己是個悲觀主義者,不信任人性,也不信任社會,但現在對兩者多了些微希望。

世界無疑是淌渾水,又齷齪又黏稠。然而神仍然深愛世界。祂藉耶穌基督闖入人間,宣揚屬天的盼望,成為黑暗中的曙光。爾後將祂的義託付給我們,叫我們傳揚出黑暗入光明的盼望。於是,自初期教會起,神藉著信徒宣揚祂的義,干擾世界的「秩序」,而信徒被視為「攪亂天下」的百姓(徒十七6)。

我們是不義的人,又活在不義的民中。但是我們應當對世界心存希望,不是因為我們可靠到一個地步能被寄予厚望,卻是因為我們裡頭的真理是我們的盼望。誠如保羅所說,我們這些臭皮囊,盛載了神莫大的能力,成為基督的僕人(林後四7)!遺憾的是,真理的敵人,往往不是魔鬼,卻是信徒。因為許多信徒扼殺真理的其中一個要旨,就是盼望。

聖靈藉著保羅說:「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林後四1)。神將福音及福音帶來的盼望送贈我們,這個盼望不獨指身體復活,也指人類在現世從罪惡中轉回,社會在現世因為一部份人類得贖而稍微轉化。倘若我們輕看福音的大能,又消滅福音所帶來的盼望,且丟棄我們的使命,我們比不信的人更加可憐。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我城》-西西

  「有一次,班主任和他們一起去旅行。大家在草地上圍著她談話。班主任說,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  「於是,阿髮有了兩個願望。那是在鬧鐘響了之後,放下作業薄的時間內寫下來的,記了在一本拍紙簿內。她的願望,其中有一個和阿果相同,它們是:  「一、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二、將來長大了要創造美麗新世界。」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Critical thinking on Skeptics and Scientists- Richard Milne

"A skeptic is someone who treats all claims, all hypotheses with equal criticism. That's very important. Equal criticism. And all scientists, proper scientists, are, by that correct definition, skeptics.

"A denier is somebody who will take one hypothesis as being true. He will insist it's true. And a competing hypothesis, he will automatically reject, regardless of the evidence. So any claim, however stupid, that supports his preferred hypothesis, he will accept without criticism. Any claim that he doesn't like, he will reject without thinking about it."

"So that's the job of scientists, to make sense of all the data together, not to cherry pick those one or two points that what it is they want to say. Base on this, there's good science, and there's bad science. That's our third distinction. Good science takes all the evidence together and draws an honest conclusion. Bad science starts with a conclusion..."

"Science is about finding the facts. So that's the question that sizes us. What are the facts? Politics ask the question, what do we do? So, it's about society and the directed attacks."

"Science works by research, finding evidence, learning the facts. So the facts are there. Science is finding what they are. Politics is about finding out what people want to do, making a decision and then doing something. So, in science nobody's opinion matters, the evidence the facts are there, is just about finding it. Politics, everybody's opinion matters. Politics is about finding, coming together, and making a decision."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作基督的僕人

《作基督的僕人

今天是新一屆執事的選舉日。上星期的《教牧分享》從《使徒行傳》六章一至七節,分析教會歷史中第一次選舉執事的原因、方法和結果。今期《教牧分享》則從聖經、歷史和文化解釋作執事的性質和應有的心態。

雖然本文集中討論執事,但是內容與所有弟兄姊妹息息相關,因為聖經所提及的「執事」,不單指某種教會常設的事奉人員,也可以指一般的事奉者。執事的事奉觀與信徒的事奉觀並無二致。既然每個信徒都要彼此服事(彼前四10),那麼我們都應該學習如何服事。

執事(διάκονος)在新約聖經出現29次,連同直接相關的動詞「作服事」和表示其行動的名詞「服事」,出現98次,可見那是常用詞。「執事」不一定指教會常設的崗位。根據聖經原文,在迦拿婚宴中伺酒的「用人」(約二59),其實是「執事」。另一方面,耶穌基督曾說所有跟從祂的人都要服事祂(約十二26),經文中「服事我的人」,其實也是「執事」。「執事」亦非教會專用詞彙。根據新約時期的經外文獻,「執事」是指那些執行別人命令的人,尤其是指奴隸制度中僕役,可以是車夫、信差、廚子、伺候餐宴的用人。在當時的希臘社會,作僕役(執事)毫不尊貴,因為希臘人酷愛自由,作僕役(執事)意味自己受別人轄制,有損自由人的尊嚴。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曾說:「服事別人的人怎能快樂呢?」證明作執事不叫人欣羨。

基督信仰賦予執事另一重意義。初期教會人數增多,為了應付實際需要,門徒選賢與能,一同建立教會。有證據顯示,基督升天後二、三十年,「執事」已經成為教會職事的名稱,是常設的崗位(參腓一 1;提前三8-12)。其中《提摩太前書》簡述作執事的條件,即必須有若干屬靈的品格與好見證,並不分男女。以上也是本堂所有執事候選人的首要資格。可想而知,執事獲得信徒的信任,聲譽卓著,眾望所歸,大有榮耀。然而,教會稱呼所選舉出來的領袖為「執事」,表明這些領袖不過是眾人的僕人。按當時的文化而言,他們像僕役一樣沒有自主權,必須受主人的差遣,履行主人的吩咐。這位主人,當然就是教會的元首耶穌基督了。

當十二個門徒爭論誰為大,「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太二十25-27)。耶穌基督反對教會領袖用希臘人的方式去統治和管轄弟兄姊妹。祂提出與當時文化迥然不同的領導模式:僕人領導──作領袖的,必須是眾人的僕人。而耶穌基督親身示範如何作僕人領袖:「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8)可見世界的智慧雖是人類智力的結晶,但不能全盤移植到教會的事工上。

結合上述的思考,我們可以有三項簡單的默想。第一,作基督的僕人是受寵若驚的事,因為全能的主不需人手服事,卻竟然讓我們這些有限的人,有份於那關乎永恆的事工。第二,作基督的僕人是恭肅嚴整的事,因為我們受上帝差遣作成祂的吩咐。祂看重工人的品格。若不忠心,主必追究。第三,作基督的僕人是自甘卑微的事,因為我們蒙召脫去從前的驕傲,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虛己服事主和服事人。總的來說,不論我們是否承擔執事的崗位,我們都是基督的僕人。我們應當樂於事主,忠信篤敬,謙卑自牧,品格和行為都與基督的僕人相稱。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恩典 + 真理 > 道成肉身

《恩典 + 真理 à 道成肉身》

有些人脫離基督信仰,並非出於誤會,卻是因為理解。這種人帶著自己的願望進入教會,努力不懈實現自己的願望,不料發現基督信仰的真面貌,就帶著憂愁、憤怒,或失望脫離。此言非虛!舉例來說,有些人認為上帝既是全能的,又是慈愛的,就必為信靠祂的人揮動魔術棒,移除生活中所有的痛苦,沒有留意到上帝應許與人同在,與人一起迎風破浪。他們經過恆切禱告,發現上帝沒有聽從自己的吩咐,便轉投神祇庇佑。又例如,有些人認為教會是地上的天堂,以為只有愛心沒有爭鬥,忽略教會聚集了義人和罪人,人人都要從愛和被愛之中成長。他們與弟兄姊妹齟齬不合,幾揮老拳,竟拒絕向神和人復和,另找心目中更好的教會。

今年五月,網路上流傳一段台灣微電影《拜耶穌的阿嬤》。據拍攝團隊說,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片中,一位老奶奶踏破鐵鞋,費了好大的勁兒,終於買來西方食品--意大利薄餅,好供奉耶穌。她在耶穌的像前奉上食物,燒香敬拜,喃喃自語,一方面感謝耶穌使其兩個孫兒品行改善,另一方面祈求耶穌惠賜博彩號碼。供奉過後,她留意到耶穌的像幾乎衣不蔽體,擔心耶穌著涼,於是摘下圍巾,替耶穌穿衣……

在老奶奶的心目中,耶穌(一)能使人品行改變;(二)聽人的禱告;(三)是西方人的神;(四)需要以食物和燒香來供奉;(五)願意幫助人博彩得利(六)會受寒著涼。顯而易見,以上六項,只有頭兩項符合聖經的教導。我相信弟兄姊妹的信仰行為不至像老奶奶這般離譜。然而,這短片說明,單憑自己的方法去尋找上帝,所推敲出來的上帝,恐怕是偶像。難怪在那些沒有聖經和未曾聽聞耶穌基督名字的地方,宗教千奇百趣、光怪陸離。

這樣看來,如果沒有上帝的啟示,我們仍然活在黑暗之中,對上帝的事情一無所知。然而,我們感謝上帝的恩典!祂一直關懷世界,介入人類的歷史。末了,這位自有永有、無所不在的上帝,親自臨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時間和空間之中,成為我們的一份子。祂藉著道成肉身,對世人說明祂是誰,戳破世人對上帝不洽當的假設,指示一條通向上帝和永生的路。正如《約翰福音》所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

道成肉身出於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給予世人的禮物,因此我們稱耶穌基督為「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因為上帝的恩典,我們可以認識祂、談論祂、經歷祂。因為上帝的恩典,我們曉得人從哪裡來,人是誰,要往哪裡去。因為上帝的恩典,我們捨去驕傲,謙卑跟蹤祂的腳蹤。雖然耶穌基督已經復活升天,不再有形有體地住在我們中間,但聖靈受差遣住在我們的心裡,所以上帝仍然活在我們當中。況且自耶穌基督降臨,聖經就能被清晰地理解,因為舊約預言耶穌基督,新約則為耶穌基督作見證。當我們正確地理解聖經,就能與上帝的道相遇。

  佳節還沒有過去!在聖誕節期(每年1225日至翌年15日),我鼓勵各位思考道成肉身的意義,謙卑聆聽上帝的話語,像瑪利亞一樣存在心裡,反復思想,好讓上帝清除我們心目中不洽當的假設,使信仰更加健康和成熟。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迎接主再來

  教會年曆以耶穌基督一生的事件為綱。信徒按教會年曆的編排,藉崇拜、讀經和靈修,就可周而復此地默想基督的福音,與主偕行,靈命滋長。踏入十一月,教會年曆步入尾聲--榮耀的君王即將再來。

  對於末後的事與主再來,信徒可能有兩極的看法。我以下面的生活小故事說明:

  明天,學校派發考試成績表。小聰、小明在課室談論明天的事。
  小聰憂心忡忡,說:「如果沒有明天,那有多好?上星期老師派發已經批改的考試卷,我每科成績都退步。成績表出來以後,爸爸媽媽一定痛罵我不用功了。」
  小明則滿懷希望:「我則不然!爸爸媽媽早就答應,假如我成績進步的話,他們就會獎勵我。今次,我每科都有改善,我實在急不及待,真想明天快點到來!」

  面對相同的日子,人們有不同的反應。同理,面對主再來,有人恐懼戰兢,有人熱切期待。根據《阿摩司書》,先知阿摩司警告那些不義的人,切莫想望耶和華的日子,因為那日黑暗沒有光明(摩五18-20)。但在《詩篇》,自覺困苦窮乏的詩人,則熱切渴望上帝速速到來幫助他、搭救他(詩七十5)。如斯兩極的態度,乃源於以下必成的事:神要降臨審判生人和死人,信靠祂的人必得安慰,不信的人必被定罪。換言之,今生的生活影響將來的命途!

  面對主再來,我們不宜抱手等待,因為所有關於末世論的教導,都與今世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若曉得將來必成的事,今天就應未雨綢繆。就如聰明人為退休的生活籌算,愚拙人則今朝有酒今朝醉。問題是,我們應當如何預備自己,迎接主再來呢?根據《馬太福音》二十四至二十五章,耶穌基督談論末世的徵兆和主再來的突然性,然後說:「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來到。」(太二十四42)接著以四個比喻闡釋,包括惡僕的比喻、十童女的比喻、按才受職的比喻,以及綿羊與山羊的比喻。前三個比喻都以奴僕為主題,談及家主/新郎在奴僕意想不到的時候回來。由此可見,基督(家主)在哪年哪月哪日回來,信徒(奴僕)不必知道,但信徒在今世應當以僕人的心態順服主的吩咐,忠心服事祂。從個人的層面,是指每日跟隨主腳蹤,作個行道的人;從群體的層面,是要落實彼此相愛,擴展基督的福音。

  「主說:『那麼,誰是那忠心又精明的管家,主人要派他管理自己的家僕,按時定量分糧給他們的呢?』」(路十二42.和合本修訂版)願我們好好運用神給我們的才幹和機會,成為忠心和精明的管家。主人來到,看見我們這樣做,我們就有福了(路十二43)。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大能的勇士

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組織中,有一位年僅十六歲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她是歷屆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中年齡最小的被提名者。去年,她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2012年度第二大風雲人物,僅次於奧巴馬。而本年10月10日,她獲頒歐洲最高人權榮譽的「薩哈羅夫人獎」。

馬拉拉是誰?

馬拉拉居於巴基斯坦的山區。她的居住地是該國有名的文化之鄉,出產醫生和科學家。據說,從那裡出去的人,口袋裡總是插著一枝筆。雖然巴基斯坦文化重男輕女,但是馬拉拉自小就接受教育。不過,自從極端穆斯林組織於2007年入侵和控制該地區後,女童就被禁止上學,理由是避免西化。馬拉拉不認為如此,於是她透過網路和媒體發聲,並且身體力行,繼續上學。十一歲時,她在巴基斯坦的新聞頻道講論接受教育權。十二歲時,她透過BBC博客談論她的學校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困境。最終,馬拉拉的舉動吸引《紐約時報》為她拍攝紀錄片。

2012年10月,極端穆斯林組織被巴基斯坦軍方驅逐,但零星的成員活動無法遏止。10月9日,組織成員趁馬拉拉乘校車回家時登車開槍襲擊馬拉拉。子彈射入馬拉拉的頭顱,穿過頸項,停在背部,差點奪去她的性命。馬拉拉中槍後昏迷六天,經過巴基斯坦和英國兩地醫生的治理,歷三個月,前後約二十次的手術,終於傷癒。不過,她的臉部神經受損,從此眼睛無法完全緊閉,左眼有時不由自主地闔上,臉面不再對稱。馬拉拉中槍一週年,該組織向美國傳媒宣布,若有機會會再對付馬拉拉,這意味著馬拉拉隨時有機會被殺害。這事無阻馬拉拉繼續為女孩接受教育權發聲。十六歲生日那天,她在聯合國講台上向五百名政治領袖呼籲所有兒童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我欽佩馬拉拉。她在她力能所及之處發聲,並且忠於自己的信念,繼續上學。我不相信她從起初就想發起爭取兒童接受教育權的運動,因為她的行動大概只能影響身邊幾個人。我想,她也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成為2012年度風雲人物,甚至向世界各國的領袖宣揚自己的信念!

近年來,香港人看起來特別關心社會公義,我身邊的基督徒朋友也不例外。這對我來說毫不意外,因為我們是道德的人,又活在不道德的社會。面對社會不公,甚至結構性的惡,我們似乎無力改變。這是否表示,我們只能坐著發牢騷,乾抱怨?不!上帝呼召我們去做基督徒,而做基督徒的意思,是要在不義的社會裡,活出上帝的義。這同時表明,基督徒是活出來的,不是單單說出來的。

基甸為了防備米甸人,在酒醡那裡打麥子。神的使者向他顯現,稱呼他「大能的勇士」,並宣告神與他同在。然而,基甸未能擺脫鬱悶。他說:「主阿,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士六13)原來,過份關注現在,最終會失去未來!現實實在糟糕,但基甸不認為神呼召他去改變這糟糕的現實,更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士十六15)。同樣,我們的現實或許非常糟糕,但我們可能沒有察覺神可以使用我們去改變周圍的人與事,哪怕是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

由於機遇,也拜功於傳媒,馬拉拉個人的信念引起國際人士的關注。馬拉拉的事蹟提醒我們兩件事:(一)抱怨現實,不如坐言起行。(二)空前偉大的運動,乃從小處做起。作為基督徒,我們應當在力能所及之處活出自己的身份--做一個基督徒,在一切的事上活出自己的使命--行上帝的義。具體來說,是在傷害之中饒恕,在自利之中慷慨,在彎曲之中正直,在憎恨之中博愛……我們大概沒有能力改變世界,而神也未必使用我們去改變整個世界,但神的義成為我們的義時,我們起碼可以改變身邊的幾個人。不要小覷自己的影響力。Be a Christian,Changes would 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