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 搜尋此網誌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願你們平安!」

在言離道斷的年代,「你好嗎?」就如「幾時出黎食餐飯?」、「見係你,搭多條蔥送比你又點話。」、「小姐,你個頭痕唔痕啊?」一樣,失去原初的意義,成為空洞的句子。在講台上,在書信裡,基督徒用「平安!」作為問候語或祝頌語,也面臨如此的危機。當「平安」成為口頭禪,它漸漸變成習慣,徐徐矮化,與「節哀順變」、「RIP」幾近無異。

「願你們平安」(Εἰρήνη ὑμῖν)在四卷福音書出現四次,分別是《路加福音》二十四章36節,《約翰福音》二十章19、21及26節,全部都發生在主耶穌基督復活之後,都是耶穌基督向人顯現時的問候語。《約翰福音》三次記述耶穌基督的顯現,每次耶穌基督都說「願你們平安!」這是巧合,還是刻意?我不能肯定,因為這句話是普通的問候語。我不能肯定這是耶穌基督特別有禮貌,還是耶穌基督想賜平安給懼怕猶太人的門徒(參約二十19)。假如我斷言是後者,恐怕是過度詮釋了。

祝願,蘊含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人們互相祝願平安,正因為人類並不時常感到平安。主耶穌基督被賣的那一夜,主對門徒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27)此話表明,世上有兩種平安,一種來自世人,一種來自上帝,兩者有迥然不同之處。我們祝願別人平安,自己還會懷疑別人是否得到平安;相反,上帝賜人的平安,消除內心的激盪與怯懦[註]。

雖然我們無法肯定復活的主有否更新「願你們平安」的意義,但我們可以肯定復活的主賜人與別不同的平安。「平安」對門徒的意義何在?在使徒約翰著寫《約翰福音》的年代,基督徒活在黑暗和不義之中。假如基督徒矢志跟隨耶穌基督,奉基督的義為圭臬,便要承受逼害,例如被人言語悔辱,被人砌詞誣告,被人不公審判,被人用石頭打死,被人釘於十架,被人流放海島……他們懷著畏懼還是平安去面對?耶穌基督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有兩點必須留意。第一,苦難是必然,上帝不止超越苦難,甚至勝過世界。而所有信徒都因為基督的緣故,憑信心同樣勝過世界(約壹五4)。第二,「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表明,我們所嚮往的平安,必須與主耶穌基督連結才可得到。

主耶穌基督復活,表明祂是神,是神的兒子,祂裡頭有生命。初期教會的信徒懷著耶穌基督所賜的平安,不懼險阻,不畏死亡,仰望永生,四出傳揚關乎生命的福音。至於我們呢?「平安」對我們的意義何在?我們的平安成為又空洞又薄弱的口號了嗎?我們遺忘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落在耶穌基督的手裡嗎?我們被混亂不安的世情奪走心中的安穩嗎?復活的主賜下屬天的平安,我們不但在今世預嘗,也要致力與人分享。下一次,我們奉主的名互相祝願「平安」之時,懇請記念還有許多人沒有得到那真正、恆久、與世人所賜截然不同的平安。



註:按原文來看,「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是命令式。換言之,耶穌基督吩咐門徒要有平安!上文提及平安乃神所賜。如此,此話是一種宣告,耶穌基督要驅逐人類的不安!耶穌基督賜人平安的先決當然唯獨信心。於是,信心使我們的不安得以消除。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我們也去,好跟他一同死吧!」(約十一 16)

以下全文引用《聖經.新漢語譯本》,粗體字為筆者所加。

《約翰福音》第一次敘述多馬,記於十一章 16節。有人對耶穌說,猶太地伯大尼的拉撒路病了。門徒勸喻耶穌不要往猶太,因為猶太人想要殺他(約十一 8)。耶穌最終堅持要去。「於是耶穌明白地告訴他們:『拉撒路死了。 我為你們喜樂,因為我不在那裡,是為了使你們相信 。現在我們到他那裡去吧。』……耶穌來到,發現拉撒路在墳墓裡已經四天了。」(約十一 14-15、17)。由此可見,耶穌基督耽延日子,沒有去探訪拉撒路,是有計劃和目的的。據經文所說,為了使門徒相信。至於相信甚麼,使徒約翰讓它懸空,好在下文分解〔註一〕。吸引我注意力的是,使徒約翰在這段記述裡面,插入一節:「於是那稱為低土馬的多馬對其他門徒說:『我們也去,好跟他一同死吧!』」(約十一 16)此話沒有人回應他,門徒沒有,耶穌基督也沒有。從敘事流程來看,如果使徒約翰刪去此句,流程反而更加順暢。這令我產生疑問,此句的意義何在?多馬不怕死亡,是出於甚麼動力?多馬的宣告,令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有關多馬的記述,記於十四章 5-7節。耶穌說自己要離開門徒,去門徒不能去的地方(約十三 33)。多馬心生疑竇,以為耶穌所說的,是地上實實在在的一處地方。「多馬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去甚麼地方,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 5-6)精明的讀者從前一章就知道耶穌基督要離世歸父(約十三1),自然曉得耶穌基督是通去父神的唯一道路,祂是真理本身,在祂裡頭有生命。但對於多馬而言呢?多馬親身經歷過拉撒路復活,幾日前更探訪過死了又活過的拉撒路(約十二1)。還有不多時候,耶穌基督就要釘十字架了。如果多馬真的要和耶穌基督同死,他明白、相信並接受耶穌基督裡頭有生命嗎?

第三段關於多馬的記述較長,是二十章 24-29節:
24 十二使徒中的多馬,稱為低土馬;耶穌顯現的時候,他沒有跟大家在一起。 
25 其他門徒對他說:“我們看見主了!”多馬卻說:“除非我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我的指頭探進那釘痕,又用我的手探進他的肋旁,我決不相信。” 
26 過了八天,門徒又在屋子裡,多馬也跟他們在一起。門是關著的,耶穌來到,站在他們中間,說:“願你們平安!” 
27 然後對多馬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把你的手伸過來,探進我的肋旁。不要懷疑,總要相信。” 
28 多馬說:“我的主!我的 神!” 
29 耶穌對他說:“你因為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就相信的人,有福了。” 

許多人說多馬是多疑的人,比其他門徒不濟,我卻不認同。信耶穌基督能使人死而復活是一回事,信耶穌基督能使自己死而復活是另一回事。在舊約,以利沙曾叫婦人的兒子復活(王下四18-37),甚至死人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也活過來(王下十三21)。拉撒路復活最多只能說耶穌基督是偉大的先知。然而在舊約,從來沒有一個人有能力令自己死而復活,因此多馬的懷疑非常合理。耶穌基督向門徒顯現,多馬沒有在其中。別人對多馬說他們看見主耶穌基督,他卻斬釘截鐵地說:「我決不相信」,除非達到兩個條件。第一,看見主。第二,摸得見釘十字架的痕跡。根據經文所說,多馬的兩個條件,只達成第一個,多馬就宣認耶穌是主,是神了。可見,他和其他門徒不相伯仲,信心都是憑著眼見。

最後一次有關多馬的記述,是《約翰福音》二十一章2節。耶穌基督在提比哩亞海邊向多馬、彼得、拿但業、西庇太的兩兒子,以及兩位門徒顯現。祂三次呼召彼得,指示他如何死,好榮耀祂(約二十一19)。多馬是沒有對白的大配角。耶穌基督在這邊廂呼召彼得,祂還要呼召多馬嗎?耶穌基督也要指示這位曾經與彼得一樣,豪邁地許下與耶穌基督同死之諾言的大傻瓜嗎?[註二]耶穌基督要求多馬以死亡去榮耀祂嗎?經文沒有交待。

曾幾何時,我們可能為了一些人或事而情緒亢奮,甚至置生死於不顧。到真實地認識主耶穌基督後,我們知道過去的豪情壯志,其實多麼膚淺和可笑。有關多馬的記述,配合基督第二次呼召彼得的記述,可以提醒我們兩件事。第一,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是呼召人為他死。復活的主殺死老我,然後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從此,我們的生死觀更新改變。從前拼死也要維護的東西,今日嗤之以鼻。第二,基督徒有「死就死吧」的衝勁,不單憑情緒的激動,也建基於耶穌基督的確受死和復活的實在(reality)。「耶穌說:『我是復活和生命。』」(約十一25)。祂否定了(negate)死亡,也否定老我,使我從今以後活著有新的意義,死亡有新的價值。

在初期教會,「基督徒」是個污名,任何人自稱為「基督徒」,政權就會不問情由逼害〔註三〕。在使徒約翰的年代,「復活」是初期教會信徒付上血液去堅守的教義,也是堅守基督徒身份的動力。初期教會基督徒為主而活,他們的使命是榮耀神,永遠以祂為樂,所以無論是生、是死,都要讓基督在他們身上照常顯大。過去的基督徒如是,今天也應如是。具體來說,是不論任何情境,都要為主而活,表露以下高尚的情操:孤單中倚靠,患難中堅忍,歡樂中節制,困乏中憐憫,憤怒中溫柔,混亂中站穩......這種生命才算是真生命,才算是豐盛的生命。

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相信神的兒子基督就是耶穌,並且使你們相信了他,就因他的名得生命。 (約二十31)

我來了,是要使牠們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約十10)

「我信復活」。對我來說,這不獨指肉體死後的復活,也指靈性上的復活!讓我們與多馬也去,好跟基督一同死吧!



註一:至少包括,相信活著信祂的人,必永遠不死(約十一 26),信祂是基督、神的兒子、將要臨到世界的(約十一27 ),信祂的人必看見祂的榮耀(十約一40),信祂是天父差來的(約十一42)。

註二:多馬曾說:「我們也去,好跟他一同死吧!」(約十一 16)彼得曾經說了一番可以與多馬較量的豪情壯語。「彼得說:主啊,我為什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約十三 37)。如果多馬的語句組合是,「 A。B !」;那麼彼得的語句組合是「 -A?+ B!」。藉著問句與否定,彼得與多馬說了類似的話,並在語氣上加強了。彼得的宣言立刻遭到耶穌基督否定,那麼多馬呢?

註三:Justin Martyr, First Apology III.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

《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飽足也好,飢餓也好,豐富也好,缺乏也好,我都得了秘訣。」(腓四12.新漢語譯本)

  蘇軾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意思是,自古以來能成就大事的人,不單有超凡的才能,更必定有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意志。在《腓立比書》,我們可以發現保羅雖然因為傳福音而受捆鎖,但是他堅持信仰,以致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都曉得他被囚是為基督的緣故(腓一13)。不但如此,他雖然活動自由受到限制,但是他沒有放棄牧養,即使未能親身到訪腓立比,仍著寫《腓立比書》教導和激勵千里之遙的弟兄姊妹。這位面對重重困難的宣教士,如何突破艱難,保持信仰的活力?其中一個秘訣,就是保持喜樂的心!《腓立比書》處處洋溢喜樂的信息。保羅滿心喜樂的原因,至少有八:一、弟兄姊妹忠於使命,同心合意興旺福音(腓一4-5);二、基督的名字被傳開(腓一18);三、確信自己必蒙拯救(腓一18-19);四、信徒在神裏面心意合一(腓二1-2);五、有機會為主殉道(腓二17);六,得見掛心的弟兄姊妹(腓二28);七、有主的同在(腓三1,四4);八,信徒之間有深厚的情誼(腓四10)。由此可見,保羅為福音、為基督、為信徒、為自己,實在有許多喜樂的理由!

  《腓立比書》提及的「喜樂」不是指霎時的情緒亢奮,卻是持久的安寧、滿足和穩妥。這種「喜樂」令人不會過份憂慮,使人適應任何處境,不因身體限制,不受環境窒礙,不被物質羈絆。對保羅來說,無論是生是死,都有使他喜樂的理由。可以說,他的信仰是穩賺不賠的:活著,可以貢獻自己,服事他所思念和疼愛的弟兄姊妹(腓一24);死了,即是完成地上的使命,息去勞苦,與主相親(腓一23)。

  基督教教育家高炘,曾列出六項成熟的基督徒的特質,其中一項就是能從容應付人生問題。保羅不論生死禍福,都有持久的安寧、滿足和穩妥,表明他信仰成熟。我們如何得著這能力?保羅清晰說明,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甚麼情況我都能應付。」(腓四13.新漢語譯本)藉得留意的是,保羅的意思不是「靠著上帝賜給我的力量」,卻說「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上帝」,表明人單純憑意志力和決心,不能獲得內在的改變,惟有上帝的恩典,我們的靈命才變得成熟。這樣看來,驚濤駭浪不是偉人的搖籃,上帝才是。

  根據教會傳統,信徒在預苦期靈修、禁食、禱告、默想,就是藉著安靜、節制等外在的屬靈操練,開放我們的內心,讓上帝把祂的豐盛帶進我們的生命中,使我們的信仰更趨成熟。這些操練本身沒有道德價值,正如控制體重的人也曉得禁食,但並非人人都因為禁食而有強韌的心靈。只有我們在屬靈操練裏,將注意力集中在基督身上,讓上帝接管我們的內心,我們才會產生屬靈的美德,不僅僅是喜樂,還有仁愛、和平、忍耐、恩慈……(加五22-23)。
  

  弟兄姊妹,我們能從容應付人生問題嗎?我們的情緒會過份受到外在環境而拖累嗎?我們有持久的安寧、滿足和穩妥嗎?讓我們靠著那賜給我們力量的,一同乘風破浪!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神聖的時刻

構思婚禮崇拜程序有感:

人生第一場正式的戀愛和婚姻教育,是我導師的婚禮。那時,我有份於詩班獻唱。我還記得,那時我們獻唱的詩歌,叫《神聖的時刻》,而我是個男高音(tenor)。

《神聖的時刻》(網上找到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zcdKk5d1yM
神聖的時刻,榮耀主宏恩,感激配合兩心為一。
神聖的時刻,同頌讚神恩,求讓倆心永互印­。
輕聲笑著說願意,今生相愛相靠依,
愛浪有風波,相處存迷惘,
緊記著曾共訂一生,過一­世。
神必看顧著這份愛,人不可分隔主同在,
愛亦有痛苦,深信神看顧,
讚頌主恩惠豐富

分部合唱的奧妙,在於眾人性別不同、音調不同,異口異聲,聽進去卻和諧悅耳。同樣,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雖然性別不同、個性有別、習慣迥異,但仍然可以心相契合,和諧一致。家庭如是,朋友如是,團契如是,婚姻亦如是。這怎能做到?

一定是靠愛心了!許多人以為,愛心有神奇的魔力,可以促使人改變,也可以化解彼此的差異。以下台詞,潛藏這種思想:

「我好愛你,如果我有咩你唔鍾意既,我願意為你改。」
「如果你愛我,你就應該為我設想。」
「你唔係連咁小小既要求都做唔到。」
「成日都係我就你,你可唔可以就返我一次?」

顯而易見,上面的愛,都是自私的愛,是吞沒對方的「愛」!與其說二人相愛,倒不如說其中一人專愛自己。神的愛卻不一樣!耶穌基督為世人的緣故,甘願降卑,無條件向世人送贈神樂意饒恕人的禮物,分享祂裡頭的永生。祂沒有專愛自己,反倒捨己。神吩咐我們,要以捨己的愛去愛我們的親人、鄰舍、仇敵。基督徒夫婦亦應當以基督的心為心,互相捨己,為對方而活。

二人相愛,彼此之間除了情感的需要和親密的需要,亦要求互相承諾。《神聖的時刻》提到的愛,集中於承諾,並提及神的保守能使二人的關係變得穩固。我信神的保守在人的實踐裡。雙方若以神的愛真真實實地為他人而活,必能以神的愛縫合二人不能調和之處。可以說,神的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強力黏合劑。

神的愛在耶穌基督裡彰顯。我刻意挑選《何處有仁》,目的就是如此。在婚禮裡,我們不希望高舉人間的愛,我們盼望神的愛被高舉!當神的愛正確地在婚禮宣揚,婚禮就變成神聖的時刻。願神得榮耀!願萬民崇敬祂!阿們!

《何處有仁》(泰澤原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48WVra9ww
何處有仁,何處有愛,何處有仁,上主必常在。
1. 主耶穌祢的愛,使我們聚在一起。
2. 耶穌基督祢的愛,是人生的至寶。
3. 我們要彼此相愛,像上帝愛我們。
4. 上帝慈愛在耶穌裡,帶來永恆喜樂。
5. 上帝慈愛在耶穌裡,永遠無窮無盡。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上帝是我們的盼望

西西說《我城》是她寫作路上的一個轉捩點,是他脫離存在主義風格的標誌,對於人性和社會多了童真與盼望。同樣,我過去常形容自己是個悲觀主義者,不信任人性,也不信任社會,但現在對兩者多了些微希望。

世界無疑是淌渾水,又齷齪又黏稠。然而神仍然深愛世界。祂藉耶穌基督闖入人間,宣揚屬天的盼望,成為黑暗中的曙光。爾後將祂的義託付給我們,叫我們傳揚出黑暗入光明的盼望。於是,自初期教會起,神藉著信徒宣揚祂的義,干擾世界的「秩序」,而信徒被視為「攪亂天下」的百姓(徒十七6)。

我們是不義的人,又活在不義的民中。但是我們應當對世界心存希望,不是因為我們可靠到一個地步能被寄予厚望,卻是因為我們裡頭的真理是我們的盼望。誠如保羅所說,我們這些臭皮囊,盛載了神莫大的能力,成為基督的僕人(林後四7)!遺憾的是,真理的敵人,往往不是魔鬼,卻是信徒。因為許多信徒扼殺真理的其中一個要旨,就是盼望。

聖靈藉著保羅說:「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林後四1)。神將福音及福音帶來的盼望送贈我們,這個盼望不獨指身體復活,也指人類在現世從罪惡中轉回,社會在現世因為一部份人類得贖而稍微轉化。倘若我們輕看福音的大能,又消滅福音所帶來的盼望,且丟棄我們的使命,我們比不信的人更加可憐。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我城》-西西

  「有一次,班主任和他們一起去旅行。大家在草地上圍著她談話。班主任說,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  「於是,阿髮有了兩個願望。那是在鬧鐘響了之後,放下作業薄的時間內寫下來的,記了在一本拍紙簿內。她的願望,其中有一個和阿果相同,它們是:  「一、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二、將來長大了要創造美麗新世界。」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Critical thinking on Skeptics and Scientists- Richard Milne

"A skeptic is someone who treats all claims, all hypotheses with equal criticism. That's very important. Equal criticism. And all scientists, proper scientists, are, by that correct definition, skeptics.

"A denier is somebody who will take one hypothesis as being true. He will insist it's true. And a competing hypothesis, he will automatically reject, regardless of the evidence. So any claim, however stupid, that supports his preferred hypothesis, he will accept without criticism. Any claim that he doesn't like, he will reject without thinking about it."

"So that's the job of scientists, to make sense of all the data together, not to cherry pick those one or two points that what it is they want to say. Base on this, there's good science, and there's bad science. That's our third distinction. Good science takes all the evidence together and draws an honest conclusion. Bad science starts with a conclusion..."

"Science is about finding the facts. So that's the question that sizes us. What are the facts? Politics ask the question, what do we do? So, it's about society and the directed attacks."

"Science works by research, finding evidence, learning the facts. So the facts are there. Science is finding what they are. Politics is about finding out what people want to do, making a decision and then doing something. So, in science nobody's opinion matters, the evidence the facts are there, is just about finding it. Politics, everybody's opinion matters. Politics is about finding, coming together, and making a decision."